第A18版:福建新闻·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泰宁大源村 捧回“中央红军村”招牌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宁大源村 捧回“中央红军村”招牌
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彭德怀等人,曾在泰宁县大源村留下革命足迹;这里还是第五次反“围剿”重要战役的主战场,是红五军团十三师的诞生地,村里现在还存有许多红色遗迹
风景秀丽的大源村,捧回了“中央红军村”的金字招牌
当年红三十八团团部及一营驻扎地——戴氏宗祠
 

N本报记者 练仁福 马海涛 通讯员 邹小兰 张良庆 文/图

本报讯 位于泰宁县新桥乡北部的大源村,是泰宁境内海拔最高的行政村。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大源村是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频繁来往闽赣两省的必经之地,是第五次反“围剿”重要战役新桥反击战的前沿阵地,当时由邓小平同志主编的红军总政治部机关刊物《红星报》,曾登载了有关这次战斗的大版报道。这里也是守卫闽赣省省会黎川县的南大门,朱德、周恩来、叶剑英曾率领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红军总部)经此地抵达泰宁县城;彭德怀、杨尚昆、聂荣臻、罗荣桓、董振堂、肖劲光带领红一、红三、红五和红七军团也曾在这里驰骋沙场。

昨日,大源村被三明市正式命名为“中央红军村”,这也是大源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摘得的第二块“金字招牌”,为大源走旅游致富的路子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

红色回忆:新桥反击战上了《红星报》

1934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击战在新桥乡上演,而大源村正是战斗的最前沿。

泰宁县党史办专家介绍说,战斗中,红一、三军团冒着国民党军轻重机枪的严密火力封锁,前仆后继,杀伤国民党十九、二十四两团官兵八九百人。国民党军惊慌失措,第四师十旅旅长吓得忙将制服上的符号撕掉,混入士兵中逃出新桥。

专家介绍说,新桥反击战是有史以来,在泰宁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最大规模的战斗。从3月22日至27日共6天中,红军组织了大小8场战斗,虽然未能达到阻止敌第三、第十两路纵队会师新桥的预期目标,但打死打伤白军1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弹药无数,取得了显赫的战果,迟滞了国民党军合围建宁的行动,为红军反击五次“围剿”的战局起到一定的作用。

红色讲述:“出生那天,红军住进了我家”

戴氏官厅,是大源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明朝后期,戴家建起这栋宅子。清朝乾隆年间,重修主座前堂、正堂局部,后堂仍完整保持明代原貌。在最为鼎盛时期,该建筑共有房屋99间。因缺乏修缮资金,这栋老宅已经岌岌可危,很多柱子、门窗都已经腐烂,里面已经没有人居住。

老宅的主人、八十高龄的戴盛华老人,是大源村的老支书,对于这座祖屋戴老心情复杂,内心骄傲可每次走入又总是难抑对英雄儿子的思念。

戴老骄傲的是戴氏官厅的厚重历史及红色印记。他告诉记者,官厅正是大源乡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三师指挥部遗址。1931年6月红军第一次解放泰宁时,大源村就成立了红色政权——乡革命委员会,机构便设在戴氏官厅。1934年3月,红五军团十三师在此地诞生。

“我父亲还为红军带过路!”戴老介绍说,当时红军从江西过来,父亲给他们带过好多次路。而且更巧的是,陈伯钧入驻战地指挥部的那天,正是戴老出生的日子。“父亲告诉我,到了家门口,听到里面有生小孩的声音,陈伯钧立即挡在门前,将几位战士拉到一边,要求大家等孩子生完再进戴家官厅,以免扰民。”戴老回忆说,小时候战士们经常陪他玩,教他背诗识字,打土豪时给他们家送来大米。

对于官厅,戴老又有了一个难言的痛。2010年6月18日,大源村村主任戴胜荣牺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戴胜荣正是戴老的儿子,牺牲地点就在官厅边上。“村子里面现在要发展旅游,也会对官厅进行保护,这是我现在最开心的事情,也算是完成了我儿子的一大心愿。”

红色遗迹:村中还有不少革命标语

大源村现存不少的革命红色遗迹,除了戴氏官厅,还有古驿道和古桥梁,巫寮隘(茶花隘)、盐隘等反击战战场遗址,红十三师战地指挥部,红三十八团驻扎地,以及红军标语等。

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关口,一条连接闽赣两省的古驿道从这里穿过。巫寮隘(茶花隘)、盐隘距离大源村约8公里,1934年3月22日,新桥反击战的第一战就在这里打响。作为先头部队的红十三师三十八团抢先占据了这两个关隘,并修筑工事迎击敌人。战斗异常激烈,三十八团沉着应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终因敌我悬殊太大,红军放弃两个隘口,退回大源村。这几处关隘至今仍有当年红军挖掘的战壕、掩体,是新桥反击战的重要遗址。

1931年6月至1934年7月期间,工农红军频繁往来于大源村,红军政治部在村中积极开展宣传,揭露国民党的丑恶嘴脸,号召村民们起来参加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因年代久远,村民改善住房条件、拆旧建新,许多红军标语墙被拆除,村中旧民房、大门口、围墙上,现在还保留着十几条依稀可辨的红军标语、口号,以及部分革命文物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