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夕,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随父母举家搬迁至福州南街的一个机关大院(现在的中国银行大院,位于吉庇路和宫巷之间)。至此,南街就成为了我眼睛里福州的全部。
在我们大院门边的北侧有一家南街食杂店。这是一家很大很大的食品商店,里面全都是福州各种各样好吃的风味食品,像花生酥、杏仁酥、鱼皮花生、万字糕、寸金枣和各式各样的糖。
一年多后,我们又搬迁到了锦巷(现在的大洋百货南侧的巷子)的一个宿舍大院。此大院的一墙之隔就是当时福州最负盛名的“味中味”,但是无奈囊中羞涩。于是我们常常在大院里隔着一条板缝,用眼睛搜索着形形色色的风味小吃——白年糕、红年糕、锅边糊、甜咸粥、炒米粉、鱼丸汤、荔枝肉、糖醋鱼;用鼻子吸吮着各种各样的香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我们儿时的脑海中留下的这张定格照长存了。
“文革”开始后,不再有学可上。每天每天,只能是想方设法地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人书店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简陋至极的小人书店多半长成这样:店门口一侧摆放一张粗糙的小桌,留下一个缺口供小孩子进出。在店里依次摆放几条较宽厚的木板,搁在几组砖头墩上。店口有一张特别醒目的新到小人书的招贴板,支出店门口一半,常常在风中摇曳。小孩子兜里揣上几分钱,就结伴而来。
朱紫坊巷口有一家小人书店是我们最常去的,还有南后街上有相连的几家的小人书店也是我们的最爱。钱不够了,我们就想法去卖废品。像废铁呀,碎玻璃呀,破纸烂张什么的,我们拿不动,就两个人抬着走。换来的钱悉数交给小人书店了。
本文作者:@羽佳十工人舌予
征集令
你和南街也有故事吗?南街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只要南街曾经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你都可以向我们投稿,稿件字数不限,三四百字即可,最好附上图片。关注并私信@海峡都市报新浪微博即可,我们将择优见报,见报者可获得40~60元不等的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