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0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田黄冻石印章惊艳全场
千万年虫珀 飞虫长达2厘米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黄冻石印章惊艳全场
在上周末的鉴宝活动中,榕市民送来的藏品中不乏珍品
田黄冻石印章
玉笔筒
栩栩如生的弥勒佛
唐代雕刻饱满的古铜镜
古时福州女人头上的三把刀
 

N本报记者 李进 杨永敏 王浩志 林丹 见习记者 徐丰 宿小庆 实习生 秦永昌 文/图

本报讯 上周六下午,在本报和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举办的“寻找福建民间珍宝”之鉴宝会现场,一个福州藏家小心翼翼地拆除层层包裹后,一枚明黄色的田黄冻石印章惊艳全场,令现场的两名专家也心跳不已,“我们判断这是明末清初雕刻大师杨玉璇雕刻的宫廷器物”。

在本次活动中,市民送来的藏品中不乏珍品。

近日,本报将邀请专家进行“选宝”。9月底,活动方将从中评选出15件宝贝,并颁发证书及2000元奖金。

珍品亮相

明清田黄冻石印章价值超千万

“真是开眼界了!”看到这枚田黄印章时,现场两位见多识广的专家都发出同样的感叹。这枚田黄印章是林霖的藏品,他本人在福州寿山石收藏界颇有名气。只见这枚印章印纽雕刻一头形似狮子的古兽,有趣的是古兽带着翅膀;印底用金文篆体雕刻了明代张凤翼的一篇诗文,名为《题乔柯石秀》。

现场专家介绍,这枚印章刀法凌秀细致,刻工非常精美,“你们看,狮子爪上的毛发纹理都清晰可见,狮子张口露出的舌苔纹理也可辨认,这种雕工现在没人能做得出”。他们判断这是明末清初雕刻大师杨玉璇的作品。

“这枚印章古兽的造型、雕工和漳州出土的一枚杨玉璇的古兽印章很相似。”专家说,杨玉璇的寿山石雕作品目前存世量很少,他的作品多是宫廷所用。

此外,专家还指出这枚印章的材质属田黄石中的冻石,是田黄中的精品。藏家林霖介绍,这枚印章重143克。

记者了解到,2006年10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

杨玉璇雕刻的一个重200多克的田黄狮子镇纸,拍出4000多万的天价。2010年北京嘉德“翦淞阁——文玩清供”专场中,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杨玉璇制白寿山慧可断臂像分别以1568万元和1064万元人民币成交。

“为了买到这枚印章,我先后去了日本13次,从联系到拿到手花了3个月。”林霖说,这枚印章是从日本藏家手中购买的。去年,他通过在日本的朋友见到这枚印章,“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不想放手了”。当时,日本的一家拍卖行已经联系这个卖家并出价3000万日币,他见到这枚印章后就立刻表示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林霖说,当时签证期短,每次只能在日本待四五天,为了和卖家协商先后去了日本13次。

林霖说,他玩寿山石收藏已经30年了。1996年,他远赴日本参加了一次寿山石展览,发现日本人有许多寿山石珍品。从此,他就开始关注日本的寿山石收藏市场,从日本已经买回不少寿山石珍品。

盛唐海兽葡萄铜镜不可多得的精品

福州的陈先生是周天下午才带着宝贝到“鉴宝”现场的,只见他戴上了白手套,小心翼翼地从盒子里取出了一面直径约10厘米的铜镜。专家凑近看看,又拿起来仔细瞧了瞧,再用手持带灯放大镜认真看了看,“唐朝铜镜,是好东西!”

专家介绍道,这个镜子品相完好,镜子背面中间有一只海兽凸起,面部神情栩栩如生。外围点缀着几圈葡萄,细看可发现一粒粒葡萄非常有生气。镜面由于历史悠久,遍布斑驳铜锈。专家肯定地说,“这是盛唐时期的葡萄镜”。据了解,福州很少有铜镜玩家,因为

铜镜在北方较多。

专家认为,这面葡萄镜充分体现了大唐的风格,镜面饱满浑厚,工艺精良,最重要的是品相完整,保存很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藏主陈先生介绍,十几年前他曾在北方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的铜镜藏品都是那段时间搜来的。这面葡萄镜是上世纪90年代在陕西买的,现在回到福州,由于地域限制不怎么专玩古镜了。

“十多年来我也没法肯定这是不是真的唐镜,今天听了专家的意见,也算是找到信心继续玩古玩了。”陈先生对记者说道。

清方形白玉笔筒本可值百万憾有瑕疵

福州的王先生冒着大雨,一大早就来到海峡文交所,想把自家的宝贝请专家帮忙鉴定。

王先生从盒子里取出了高约10厘米的笔筒。笔筒通身亮白,色泽柔和。方形中空,配有翠绿色的底座。筒身刻有老人、书童等人物,间杂着仙鹤。细看,这老人仪态翩翩,鹤发童颜,整件物件透出一股仙气。

专家用手电筒细细观察完这个笔筒后,和王先生说道,光能照透,看材质和折射率应该

是白玉。笔筒上刻有老人和仙鹤,作品应是作为祝寿所用,玉做成方形,用掏盘把中间掏空。方形玉在古玩中不多见,颇具创意。专家介绍,从雕刻的技艺手法可看出是扬州工匠所制,制造时间为清中期。底座为翠绿色材质的翡翠,制造时把松香加热,用于连接底座和筒身。

“本来是百万以上的藏品,可惜这件藏品笔筒上有点瑕疵,又没有落款,市场上大概是几十万吧。”专家遗憾地说道。

见证闽史

民国弥勒佛瓷器 历史价值很高

“这尊佛像有福建会馆的落款,与福州有着密切的联系。”福州的赵先生一进门就说了这样一句话,然后层层打开包装,一尊弥勒佛像展现在大家面前。记者看到,佛像底座确实有“福建会馆”落款。这尊弥勒端坐在木质的底座上,笑容慈祥,神态可拘。佛像白底彩衣,衣服色泽鲜亮,工艺细致,眉眼神态栩栩如生。

经专家鉴定,这尊弥勒佛像是民国时期的。底座是原配的,材质为龙眼木。上面佛像部分是当时福建会馆驻北京时,在江西景德镇定制的陶瓷器,它见证了福建的那一段历史。这件藏品难得之处是有原

配底座,且是福建特色的龙眼木。

专家告诉记者,这尊佛像陶瓷造型和工艺属上乘,而最重要的是福建会馆定制的,有着历史文化价值,比较能体现这次民间珍宝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据赵先生介绍,这是他家祖传的东西。从他爷爷开始就一直供在家中,这次看到报纸上有关活动的报道,他认为这尊佛像与福建关系很密切,所以带过来参加。

两天的鉴宝会,福州市民送来了不少见证福建历史的文物。专家称,这些文物可能市场价值不高,但历史价值很高。

妇女头上“三把刀”实物难得一见

周天上午,福州李先生刚坐下,就急切地从腰包中拿出了三把头饰状的“刀”。这些“刀”虽然酷似头饰品的簪子,但是形状扁平如剑,上尖,剑身镂刻花纹,可分辨出刃,刃皆向外。

专家拿起了这三支簪子,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这就是福州女性头上所插的‘三把刀’,历史书上有记载,但很少见到实物”。

专家说,在清末民初,福州农妇头上着有三把簪头饰,此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30年代。该簪子是银制的,长达八寸多,其形似刀,插在妇女的发髻上,中插一支,左右各一支,福州人称做“三条簪”,又因其形似刀,故叫做“三把刀”。

那么“三把刀”头饰又有何特殊意义呢?专家说,明代嘉靖年间,倭寇袭扰福州,不甘屈辱的福州农村妇女把短小锋利

的铁器改制成铁簪子,插戴在发髻内,用来防身和杀敌。随着战乱硝烟的散去,这些铁簪子渐渐地演变成用银打制的刀剑形头饰了。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