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6版:周年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现场说话 让镜头说话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现场说话 让镜头说话

 

“我知道,你需要的不只是了解,更多的时候,是需要被打动。”

讲述者:王浩志

用照片说话,让现场说话,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最深的感受。15年了,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如白驹过隙一闪而逝。然而,当我翻看自己拍的新闻图片时,那些事情却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历久弥新,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与我对话。

作为都市报记者,我经常会采访到车祸,2008年12月24日上午11点左右发生的那场车祸,印象最深。那一次,我用相机,与生命做了一次对话。

生命中最后的50分钟

那天接到读者线索,和平时普通车祸线索没有什么区别,只说在福州广达路有起车祸,有人受伤。但我和文字记者接到线索后短短5分钟就赶到了现场。而后我和我的相机,无言地、忠实地记录了催人泪下、肝肠寸断的50分钟——这是伤者生命中最后的50分钟。

全省其他媒体都还没来,110、120几乎和我们同时赶到,伤者是名女子,躺在搅拌车的右后轮下,只露出半个身子,亲人已经围在她的身边,不停地和她说着什么。伤者的家就在附近,她丈夫把右手屈成臂弯垫在她脑下。那个忍不住哭出声来,被人拉到一边的,是她的婆婆,还有她的妈妈和姑嫂们……虽然医生还没有宣布放弃,虽然伤者还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但随着伤者的脸色从煞白逐渐转变成蜡黄,眼神慢慢失去光泽,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生离死别就在眼前!悲凉哀伤的气氛笼罩着现场的每一人。

我们当然希望采访伤者的家人,不过,这个时候去打搅哀伤中的伤者亲人显然不合适。但我们不会一筹莫展,因为我们有相机,让现场说话,让图片说话。丈夫掏出了手机,为她拨通她最想拨通的电话,把耳朵贴近她,听她说最后一句话;白发苍苍的长者握着她的手,让她感受最后的一缕温暖;最后1分钟,亲人们在滂沱的泪水中和她告别……

十几年的老记者泪流满面

泪水同样浸湿了我的相机取景框,我是一名摄影记者,记录现场是我的职责,我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普通人,十几年的老记者了,却没有因为几种灾难场面见得多了,就变得麻木,我们每一天,仍然被各种故事感动着。

没有太多的采访,没有太多的文字,有的只是忠实的现场和真情的记录。第二天,这则现场新闻以《生命中的最后50分钟》为题,图文并茂,整版刊出。

新闻见报后,读者纷纷致电本报,表达了对报道的震撼、对生命的致敬,一名目击者还讲述车祸发生后的温情一幕:路人、民警相互叮嘱着,小声点,退后些,别打搅他们……再后来,逝者的孩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她永远怀念母亲,并把那张报纸贴在了卧室的床头。

新闻就是这样,有时候,用文字来表达,有时候用现场、用影像来倾诉。我知道,你需要的不只是了解,更多的时候,是需要被打动。所以,我要拿起相机,从一个现场,奔赴另一个现场。

广角

1998年6月

长江特大洪灾,记者赶赴湖北省监利县采访

2001年8月

保护藏羚羊福建志愿者在行动,记者跟随福建志愿者赴青海省可可西里无人区

2005年4月

胡连会,本报记者在现场见证历史

2005年11月

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记者赴哈尔滨采访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6年5月

闽川汉藏助学行动

2008年5月

采访汶川大地震

2008年8月

报道北京奥运会

2008年9月

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直击神七返回舱着陆

2010年4月

记录上海世博会

2011年3月

直击日本大地震

2011年7月

报道温州动车事故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