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欣慰;有时候,我们愤懑,但我们永远在坚持,任何黑恶势力,任何丑陋乱象,都经不起阳光的暴晒。”
讲述者:林海峰
15年的海都,是什么让读者爱上她呢?一个答案是:海都是敢讲话、有骨气的报纸。
三位少女打来求救电话
9年前,我从地市报转战海都报时,感触至深的是,海都报记者“有正气、敢说话”,尤其是在社会部,经常坐满了来举报的读者。
十几年下来,我所在的社会新闻部,还珍藏着几大橱锦旗,那是读者赐予我们的褒奖,也是鞭策我们前行的动力。其中有一面锦旗尤为深刻,背后是我参与的一次艰难的卧底监督。
那是2005年深秋,被拐至柘荣县深山的三位少女向本报求救,我和记者涂明即前往卧底,设法营救。寒意渐生的山头,当少女抱着被迫生下的孩子,在电话里向我们哭诉遭遇监禁、凌辱的惨境时,我们都义愤填膺。
受害少女犹如我们的小妹,若不是人贩的人性灭绝,若不是警方的监管失责,她们本应在千里之外的贵州读书。为了和人贩子周旋,我们背着麻袋,徒步山头,扮成收购太子参的商贩,挨家找寻三名少女的藏身地。
次日,我们揣着手绘的“藏身地图”,催促警方赶在天亮前进山解救。
被拐少女获救后,我们一路将她们护送回贵州老家。48小时车程中,如影相随的纠结是如何督促两省警方联手打击,解救更多身陷火坑的少女。
于是,我们暗访贵阳火车站,揭开猖獗人贩市场背后的监管失守和打击无力。系列报道引起各方揪心,宁德警方和贵州省公安厅高度重视,启动联动办案机制,重点打击专骗少女卖往福建的犯罪团伙,此后,更多的被拐女获救,更多的人贩被送进大牢。
对此,读者好评如潮,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特别为我们做了一期节目。
一次卧底经历成就的职业理想
这是我作过的最艰苦的报道之一,但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报道。从此我对舆论监督报道满怀激情,也对记者的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舆论监督是个苦活、重活,个中艰辛、阻力、风险,实难尽数。有时候,我们欣慰,因为曝光的乱象得以解决,受委屈的老百姓不再抱怨;有时候,我们愤懑,因为有的监督无疾而终,我们的努力仍无法改变某些社会顽疾,有愧读者的期待。
但我们永远在坚持,不会有丝毫退缩,因为海都报聚集着一批有理想、有正气的新闻人,我们相信,阳光,是最好的见证。
追忆这些年我们一起做过的舆论监督,感触很深的是,任何黑恶势力,任何丑陋乱象,都经不起阳光的暴晒。
如今,海都的舆论监督,也变得更理性、稳健,更多的笔墨,转战到涉及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的民生领域,而这对我们来说,是更高的挑战。
实录
1997年11月
“打虎”路上歹徒开枪了
1997年12月
“小棒棒”走了
1998年11月
福州郑依清案
2000年12月
西湖在哭泣
2005年12月
17部手机传进福鼎看守所
2007年4月
全省水质调查
2008年7月
恶臭内河水制冰部分成了食用冰
2009年8月
路中老宅拆迁卡壳金榕南路两年通不了车
2010年8月
发臭猪皮熬成油炸了豆腐卖餐馆
2010年11月
屏南财政局曝出雷人招聘
2011年8月
白水洋变成“黄水洋”
2011年10月
福州温泉公园冒出高档会所
2011年12月
莆田车牌靓号黑市调查
2011年12月
渣土车垃圾吞噬乌龙江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