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8版:周年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与老板谈生意 跟百姓过日子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老板谈生意 跟百姓过日子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左)数年来多次与本报记者对话。闽商精神,像一本厚重的大书,博大精深,引人入胜
杨永敏
2008年7月进入海都报,经济新闻部首席记者,主要从事房地产新闻和城建新闻报道,曾先后获得福建新闻奖和海西新闻创新奖等。采访过的许多小老板,后来都成了大老板。
 

“过去二十几年没买过菜,现在必须天天逛超市。”

讲述者:杨永敏

“我一个大男人,过去的二十几年没买过菜,现在天天逛超市。”刚入经济部的一位男同事郁闷地抱怨道。可每个经济部记者深知,就是在老百姓细碎的菜篮子里,装着CPI,装着福建经济的指标。为了捕捉第一手的信息,我们必须深入田间地头、超市货架。

几分钱,现在已少人在乎,何况是在分单位的小数点后面的毫、微毫,可是,我们的理财记者就是从这些细微的地方,一丝一毫地算,帮市民一起算理财账本。经济部,就是不厌其烦地捕捉着经济“蝴蝶效应”中那双微弱震动的蝴蝶翅膀的群体,在细小的琐碎中挖掘“大财经”。

那一年我零距离感受闽商智慧

3年前,也是初秋,我第一次面对面专访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在他那“有半个篮球场大”的办公室里,年过六旬的曹德旺,微胖的身子欠在椅子里,从烟盒里抽出了上次抽剩下的小半截雪茄烟,慢慢地抽起来,说话谦和亲切,笑起来像尊弥勒佛。

那一年5月,曹德旺拿下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他一手高举奖杯、一手展开五星红旗、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靥的定格照片,被认为是中国的骄傲,更是闽商帮的骄傲。

曹德旺是个苦出身,回忆起家贫9岁念书,14岁被迫辍学,16岁帮父亲倒烟丝,想起他善良的母亲……他始终微笑着,好像在说起儿时一笔巨大的财富。说着,他把雪茄烟掐灭,把剩下的小截雪茄放进了烟盒里。

那一年,他捐股做慈善,被称为中国最牛的慈善家,可是慈善基金屡屡受挫,引各界质疑。面对我提出的疑问,他淡然地说,钱财乃身外之物。而谈及捐股初衷,他瞪大眼睛,非常认真地说道:社会财富分配应该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分配靠法律,第二次靠政策,第三次靠慈善。有钱人应该拿出自己的钱,去帮助那些生活贫苦的人。

那次专访回来路上,我意识到,我采访的不仅仅是一个福建本土企业家,一位智慧的闽商,更是一位中国企业界的思想者。

这四年我挖掘菜篮子里的大财经

在经济部4年,我有机会去接触福建经济的领跑者,可以和福建企业界领袖对话。“闽商”,在我的概念里越来越清晰、具象、生动。在我看来,“爱拼才会赢”已不足以诠释闽商,他们的奋斗、梦想、智慧、理念,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闽商,是福建经济的一个缩影,对话闽商,让我抚脉福建经济的发展历程,感受福建经济腾飞的喜悦。闽商的高屋建瓴,帮我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看福建经济的发展,而普通老百姓琐碎的小日子,让我真实地贴近微观经济的脉搏。

2009年初,还是见习记者的我,跟随老记者汪孝林、方传柳奔赴周宁、平潭等地,从周宁钢材商人的账本里,我们看到的是远在浦东的钢材市场繁忙复苏,触摸到了中国钢贸需求增长的蛛丝马迹,我们捕捉到金融危机后福建县域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复苏迹象。

盘点

1997年至今

开设维权解忧台,给市民增加了一条维权的渠道

1997年至今

开设个股门诊热线,接听读者关于股票方面的疑问,并现场请专家解答

2005年—2007年

开设百姓搜宝会,搜集民间珍宝,并定期举行拍卖会,给古玩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2005年—2009年

定期开展海都“金算盘”理财讲座,请来经济学专家,讲解金融市场热点,提供投资和理财建议

2007年—2010年

海西新经济英雄评选,对本地商界强者和新锐进行采访,并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年度影响海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人物

2008年

福建十大名片评选,找出“代言”福建的十张“名片”,通过读者大量推荐和记者深入采访报道,宣传福建形象

2011年—2012年

开辟海都漂亮50股,为广大股民提供投资建议

2012年

“海都价格——我们自己的CPI”系列报道,每月25日,从福州各大超市中,抽取10个样本,分析它们的价格走势,直观地反映市民每月的“菜篮子”支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