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姚志梅
地产15年,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绝对是一个大大的江湖。在楼市江湖里,作为房地产市场主体之一的地产企业,推动着楼市一直前行。在这15年里,面对不同的政策环境、不同的市场,有的企业沉寂了,有的企业却全力以赴,创造辉煌,楼市因为他们一路前行。
在这15年里,福州楼市唱主角的,还是本土军团,他们从起步到壮大,再声震全国,热血回归,一步步,都让人印象深刻,并为之喝彩。直到近年,福州才有了外来军团的身影,一同角力榕城楼市,一争高低。本篇旨在梳理这15年来在福州房企的成长阶段,一同回顾,以史为鉴,更是为未来的前行加油!
1998—2000年
第一桶金,榕城有“企”初成长
1998年,一纸公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下发意味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住宅进入市场化轨道。对地产商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一些地产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开彊拓土。根据福州市房产交易所截至1999年2月的统计数字表明,福州市可供出售的商品住宅有199.28万平方米。在当时,代表的楼盘有实达温泉花园、天元花园、天赐良园、元洪花园、九龙山庄、梅海园等。在当时,泰禾、融侨、康居,被誉为福州地产界的三驾马车。
成长起来的企业,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对购房者的负责、对产品的执著。例如泰禾开发第一个项目,光地块就挑了十几处,最终选在西二环,因为想开发与众不同的坡地建筑,请来的是外省的知名设计院,这样的大手笔在当时极为鲜见。最终,这个以天元山庄命名的项目,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让泰禾“一炮而红”。
当然,商品房市场的初期,许多开发商掘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2001-2004年
波澜不惊,“北伐”声震全国
商品市场发展数年后,福州的房企开始陷入“困境”。
房价经年“波澜不惊”,但市场却在规范,成本上涨,压力骤然增加。“在这个时期,福州土地市场开始推起阳光拍卖,一切都变得透明、公平”,一业内人士回忆道,“开发商首次遭遇政府的调控,房价难有起色”,市中心每平方米3000元到4000元之间,二环路上每平方米2000多元。
对房企影响最大的项目,莫过于政府推出的经济适用房金山碧水。作为福州市东扩南进重中之重的工程———金山新区Ⅰ期建设项目金山碧水占地1068亩,2001年4月推出,起价1450元,均价1680元,价格低于同地段、同质量的商品房。
金山碧水的低价风暴,对当时正在如火如荼的商品房市场来说,无疑吹皱一池春水,议论声久久不能平息。政府相关人士称,金山碧水平抑了房价,开发商则称尝到苦涩的滋味。
面对日渐增加的土地成本,涨得不快的房价,有部分开发商在开发完手中“囤积”的土地后,选择了北上淘金。一业内人士回忆道,从2002年开始,泰禾、三木、融侨、永同昌、武夷、利嘉等开发商开始北上,他们与先期“北伐”的冠城集团、香江国际、世茂集团、世纪金源集团这四大家族合成一股力,形成了声震全国的“福建地产军团”。
留守的开发商在努力地打造自己的楼盘,无论在营销手段还是在楼盘品质上,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江滨地带,融侨锦江,千亩江景大盘,让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城市生活。在它的带动下,碧水芳洲、香江明珠、世茂滨江花园、世茂外滩花园等江景豪宅接二连三问世。“错层、跃层,这些而今在市场绝版的户型,都是那时候的创举,颇受好评”,一业内人士称,在那个还以自住需求为主的时期,开发商绞尽脑汁创新,赢得消费者的关注。
2005-2007年
崛起,迎来黄金时代
时间转到具有转折意义的2005年。从这一年开始,福州房地产市场不再慢热,而是“全面开花”,步入鼎盛期,房地产企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根据福州一指数分析报告来看,2005年初福州房地产均价每平方米近3000元,2006年1月已达3578元,2007年1月升到4953元,截止到9月份升到6597元。2007年,有业内人士惊呼,福州开始进入万元房时代。尽管这种上升的趋势仍然存在,但市民的买房热情依然高涨,对于开发商来说,已不是愁卖房,而是愁没房卖。
虽然这几年国家的宏观调控频频出手,从“国八条”到“国六条”,再到“24号文件”,依然没能阻止市场上升的趋势。房价的上涨,最直接的带动就是房地产企业的热情高涨。房地产企业开始“跑马圈地”,楼市进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地产企业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不单单是企业频频举牌拍地,就连个人都参与竞地。这种热情一直到2007年9月,晋安区福飞北路东侧,原福泰钢铁厂及周边地块,面积250亩,经过239轮的激烈争夺,最终万科以27.2亿元拿下,被誉为当年的地王。
一些具备一定实力的开发商,如海润、金辉、中庚、开成……他们又开始了第三次“外出”的旅程,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在全国疆域烧起了狼烟。自2006年底中庚集团在大连迈出了投资的第一步后,开成地产在尤溪,融侨地产在西安、武汉、重庆和南京,仁文建设在武汉,融汇集团在芜湖、长沙、重庆,三木地产在安徽、长沙,金辉地产在南京,中天地产在郑州、西安都纷纷踏出了“外扩”的脚步。
而一到外地的开发商又重新回归,最具代表的是泰禾集团。2005年,泰禾集团来了个漂亮转身,在乌龙江板块拍地,2006年上半年,泰禾红树林和泰禾红峪对外推出即受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具备实力的房企,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发展,融侨、金辉、泰禾、中庚等福州市知名开发商对上市的积极筹划,让福州楼市涌动着一股“上市潮”。
2008年至今
迎“大考”,步入“寡头时代”
2008年,房地产企业迎来了首轮真正意义上的“大考”。
在经历了2007年一系列密集的宏观调控政策,2008年初,福州楼市陷入低迷期,“过冬”让房企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面前,大多数的企业毫无准备,“被动地等待”。但这种低迷很快因为两件事,半年后转危为安。一是政府打出救市“组合拳”,包括降息、减免税、减首付等,4万亿投资更是振奋人心;二是奥运经济的刺激。
在这一年,公众看到了地产企业的责任心。5月12日的汶川地震,让不少企业彰显责任,三盛、正荣、融信、世欧、融侨、泰禾、中庚、汇诚、仁文、福晟、禹洲……福州的地产商全体动员起来,为四川同胞伸出关爱之手。
企业的责任不止于此,地产的宏观调控,让不少企业开始修炼内功,加强产品品质。当然,促成房企修炼内功的,还有外来地产“大鳄”的进入。
继万科之后,2008年5月,国内另一房企巨头华润地产在福州分别以9.6亿元和8.5亿元拍得乌龙江边两幅共540多亩的大地块,正式进军福州。自此后,福州楼市有不少地产一线巨头的身影出现,这些实力房企纷纷在福州“落地”,在给福州带来日益与全国甚至国际接轨的产品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本土企业的运营思路及楼市的转变,推动福州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升级和洗牌。
2009年,福州楼市一再“反弹”,这一幕颇有点像2007年,楼市是繁荣还是疯狂,众说纷纭。
这一局面,在2010年10月的一纸“限购令”之后,骤停。房企迎来全面大考。
经历了2008年的阵痛,房企学会了临阵不乱,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并开始寻求突破。
最大的突破口,就是商业。开发商开始青睐商业用地,积极寻求商业项目。2010年,商服地块密集出让。仅上半年,福州市国土局成功出让了24幅地块,总出让面积1481.453亩,相当一部分,是商服用地。融侨、中庚、升龙、泰禾、世茂等等,均积极寻求商业用地。福州商业地产的春天来了。
当然,掀起房企进军商业的,不得不提万达。2009年底万达进军福州,拿下台江金融街地块,第二年底开业,其后,仓山万达又快速上马兴建。万达速度,带来了不一样的商业开发模式,更是让福州的商业市场风生水起。
2011年,福州楼市,在史上最为严厉的调控之下,房企从“步步惊心”到“步步精心”,在寒冬中前行。在限购令下,2011年楼市可谓百态尽显,“非限”一词应运而生,开发商围绕“非限”产品绞尽脑汁,其中以商业产品的崛起最具代表,城市综合体、写字楼、商铺、soho产品等占据了去年楼市的半壁江山,此外,八县产品也跃居福州一线产品链,不少福州一线房企投奔八县淘金,早期包括阳光、融侨、正祥等,如今又多了世茂、群升、正荣、龙旺等,八县成为房企的下一个战场。
这一年,开发商开始转变思路,积极介入旧房改造和保障房的建设。世欧以60亿元拿下王庄地块;万科开始着手上海新村地块的开发;融侨集团、融信集团、恒宇集团分别拿下仓山区、鼓楼区、晋安区三幅纯住宅用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让的三幅地块都有明确的保障房建设要求。
2012年,在全国楼市趋冷的大环境下,以往在异地“跑马圈地”的许多闽商都开始选择大举回归福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福州这个主场,因为海西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角力。
当然,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企业发展至今,已是一场实力与品牌的较量,越来越多的资源都向品牌实力企业靠拢,地产企业强者愈强,真正步入“寡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