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工人日报
本报讯 北京小伙子郝伦的人生骄傲,便是他身上曾为献血被扎过的197个针眼。在过去的15年里,他献全血10600毫升,成分血(编者注:即血液中的某一成分。目前最常见的成分献血是捐献血小板。)144个治疗量,如果将他所献过的成分血换算成全血,累计献血125800毫升,相当于28个成年人的全部血量。
令人心酸的是,这个曾获颁全国无偿献血金奖的腼腆男孩,因为献血,曾经有近八年时间处于失业状态,被人误解是“神经病”。因为献血,至今没有女孩愿意与34岁的他交往。
我知道血能救命
郝伦的身高超过一米八,头发剪到紧贴头皮,但说起话来却轻声细语。34岁的他正值壮年,唯一的娱乐却是像北京的老人们一样吃过饭出去遛弯。
14岁时的家庭变故改变了郝伦的人生轨迹。他的二伯父罹患癌症,最后一段日子一直在靠输血维持生命。“血能救命”,这四个字刻进了郝伦的生命。
郝伦仍然非常清楚地记着他第一次献血的时间、地点和献血量:1997年6月21日,在北京公主坟的采血车上献了200毫升。后来,郝伦的献血证越来越多。在1999年,21岁的他获得了“献血状元”的荣誉称号。如今,他仍然坚持每14天献一次成分血,这几乎是献成分血的最小间隔时间。但他从来不敢把荣誉和父母分享,“他们并不赞成我这样频繁地献血。”
我没有神经病
“我名字叫郝伦,但是好事极少轮到我。”郝伦说这话时,吐露出丝丝无奈。献血、工作、婚恋,像一个解不开的结,让郝伦的内心备受煎熬。
为了谋生,郝伦干过各种工种,在滑雪场维持秩序,在酒店装修时管理工具,送过快递。念了三年金融专业的夜大进入银行后,他却在9年前因为“业绩不过关”被辞退。他至今记得自己离开时,单位领导说的那句“你对社会做了这么多贡献,但你不能给银行带来效益……”
郝伦没有想到,这次丢工作将为他带来八年的失业时光,八年里,他应聘时,每当用人单位一了解到他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去血液中心和佑安医院,聘用也就没了下文。
但郝伦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无私献血,竟然在求职时遭到抨击。他曾参加某地方卫视举办的求职节目,但是那期节目,所有参与者只有郝伦没找到工作。“嘉宾一上来就说我有‘神经强迫症’,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一次次献血,像上瘾一样。”郝伦说,“听到这句话当时感觉好像被打入地狱一样,脑子一片空白。”
“我没有神经病!我觉得,这不是我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哀!”郝伦说。
除却工作原因,郝伦所热衷的献血公益也曾让他在成家的路上摔过跤。今年8月有人介绍了一个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律师给郝伦,女方说别的条件都不挑,只要对方人好就行。但是对方打听到他热衷于献血和公益时,交朋友的事情就黄了。“这个理由比嫌我学历低还让我伤心。”郝伦伤心地说。
熬过了八年失业期,熬过了嘲讽的语言,郝伦现在终于有了一份在父母眼中并不太理想的工作,在一家私营的财会公司做职员,但之前跑了大半年的外勤,现在刚刚接触到如何处理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