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福州台三小校长陈育平:孩子快乐,是教育者最高荣誉
中学生下午上课能否提前半小时?
一周教育点睛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10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周教育点睛

 

N本报记者 李薇

传统文化·中小学教材

事件:《广州日报》报道,国内唯一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前正式在全国发行。在选取了《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十二册核心经典课程的同时,教材内还同时编入了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教育,内容包括中国茶文化、中华曲艺、书法、中医、农历节假日。目前,此套教材已进入北京“一费制”的教材体系中,下半年将重点在广东、浙江等地推广普及。但由于缺乏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这门课程能否在全国推广仍存变数。

锐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不仅孩子需要补,老师也更需要补。

百年校庆·方便面

事件:《扬子晚报》报道,无锡第一女子中学5日迎来了百岁生日。一如校训“端庄勤朴”的教育观念,2000多名校友参加的这场重大庆典不搞大会餐,人手一份方便面,而且是凭券领取。学校总务处的一个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学校校庆午餐这么简朴,既是因为学校地方小招待不了,更是因为老校友们的要求。校友们觉得,既然是母校生日,自然是要吃面庆贺的。既然学校食堂一下子无法供应几千份面条,干脆就每人一份方便面,大家更在乎的是在一起相聚,回忆年少时的上学时光。

锐评:此举不但可以推广到其他校友会,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会议。

一年级·不背书包回家

事件:《楚天金报》报道,为了给学生减负,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武汉江汉区西马路小学尝试在一年级推行“不背书包回家”。周一至周四正常放学后,书包留在班上统一保管,周五书包才带回家。此举在武汉市中小学尚属首次。西马路小学校长张频芳说,学校是一所进城务工子女学校,学生家长基本没办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放学后,老师在学校辅导学生做作业。写完作业,学生还可以参加趣味美术、语言交际、经典国学、书法练习等兴趣课程。

锐评:减负的一种好尝试。不过,只要升学的竞争和考试指挥棒存在,“不背书包回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厦大作业·甄嬛传

事件:《海西晨报》报道,厦大一名教授给学生布置了“甄嬛作业”。这是厦大本学期在广告学方面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教授布置的作业贯穿整个学期,即从9月25日至明年1月8日,每周观看5集《甄嬛传》。该教授要求学生,看电视的同时要寻找剧中的植入品牌广告和赞助商广告信息,然后结合本学期课堂所学知识,描述这些广告的形式并讨论其有效性。面对这份作业,学生们都表示“崇拜得要跪了”,但该教授一再强调,这只是一份普通的作业,在期末考核中,将偏重让学生观察广告植入的场景及可能的效果。

锐评:教授有才!通过这份让学生“膜拜”的作业,引导出学科研究兴趣,何乐而不为?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