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张海英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莫言近日接受央视采访,在被主持人追问“你幸福吗”时,他干脆地回答:“我不知道。”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见本报今日A41版)
最近,央视推出以“你幸福吗”为主题的大型采访活动引发舆论热议。面对同一个问题,出现千奇百怪的答案,比如有人回答“我姓曾”,有人回答“我耳朵不好”……相比之前很多答案引发的争议,莫言的“幸福论”得到网友的广泛认同。
莫言对“幸福”的理解很有个性,虽然它未必准确,却很真实,贴近现实。尤其是莫言称“我不知道”,成为很多门户网站新闻标题中的关键词,被网民反复引用,说明“我不知道”获得广泛认可,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幸福不幸福。
幸福与否,有个体的理解与感受,但除了个体因素外,还有共同的因素,比如公共福利、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因素也直接关乎公民的幸福感。如果一个国家有平等而合理的公共福利,有完善而公平的社会保障,相信大多数人不会说“我不知道”,也不会以“我姓曾”来回避。毋庸讳言,目前很多人对自己的收入、生活质量还持不满态度,工作生活中还不时遭遇不公现象,因而,对自己是否幸福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你幸福吗?”这样的提问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像莫言这样率直地回答“我不知道”,也是社会多元化的一个具体表征。幸福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更有权利表达享有更多、更好公共福利的诉求。我想,这是莫言的“幸福论”引发共鸣的深层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