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见习记者 陈晋
本报讯 昨日,莆田市民林先生向本报记者反映,自己的银行卡莫名其妙被取走2700多元,而自己最近并无任何消费情况,他怀疑这和之前自己在公共场所填写个人资料有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市民在填写个人信息时,缺乏隐私防范意识。而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记者昨日调查发现,一些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场合,如酒店、培训机构、街边招聘等,也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高发地方。
被刷2700元原来是“被保险”
林先生告诉记者,10月26日上午,他在市区凤凰山公园附近办事时,手机上突然收到一条短信,称自己工资银行卡上的现金被支出2748元。林先生很纳闷,自己最近没有任何消费情况,为何银行卡里的钱被取走?林先生赶忙找开户银行了解情况,对方查询后得知,是广州一家银联网络支付公司将林先生卡中的钱取走,用于支付保险。
林先生说,自己一直都没有投过任何保险,难道是自己的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昨日上午,记者随同林先生来到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林先生于2011年曾经投过一份太平洋人寿保险,所以银行卡里的钱才被扣除。此时,林先生才恍然大悟,当时确实有个保险公司的朋友帮他填写过一些资料。“我那朋友为了冲业务,就叫我帮忙,因为当时自己也很忙,就随口答应了,但是对方称只要交一个月的费用,并不是终身制。”
林先生说,很可能就是那次填写资料,无意中泄露了他的个人信息,进而导致这次银行卡被扣钱。林先生随后找到他在保险公司的朋友,对方称将于近日查清情况,并作相应的处理。
警方:个人信息泄露难防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公共场合,如酒店、现场招聘、培训机构等场所,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记者在莆田市区文献路看到,一个招聘摊点上正在招聘酒店服务人员,一些市民正围在摊点旁填写资料。记者上前看到,在招聘表的项目里有填写个人信息一栏,包括姓名、电话、住址、身份证号码等。
据悉,我国刑法和相关法律中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有明确规定,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并明确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两项罪名。
荔城公安分局的肖国成警官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市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市民只能提高保护意识,在一些公共场合需填写资料时,尽量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告诉对方,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