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7版:国内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全国百城将幸福列为施政目标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百城将幸福列为施政目标
专家认为贫富差距、教育卫生资源分配等问题影响幸福感
央视一档调查节目,“您幸福吗”,“我姓曾”的回答传为经典
获诺奖后,莫言也面对了﹃幸福吗﹄的问题
 

N新京报

核心提示:“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去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作为抽象概念的幸福,如何测量?各地根据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实践着不同的指标。研究者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人的主观感受更加被重视是必然趋势。不过,追求“幸福”应注重实质内容,避免陷入空谈。

“指标”衡量幸福

提出“幸福”口号的地方,对幸福的理解并不统一,这也使这些地方制定的目标各异

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邢占军向记者介绍,过去“幸福”研究对决策的影响很微弱,2005年以来,这一概念开始受到决策者和研究者重点关注。邢占军教授从2000年开始系统研究“幸福”。

研究者发现,2006年4月,胡锦涛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明确提出“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如今,“幸福”这一词汇,正出现在地方党代会、人代会的文件中,以及党政主要官员的讲话中。一项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幸福城市”的建设目标。但提出“幸福”口号的地方,对幸福的理解并不统一,这也使这些地方制定的目标各异。

江苏省江阴市在2006年6月提出“幸福江阴”之初,初步目标是,到2010年,人均GDP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江阴还提出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

湖北省在编制幸福指数统计指标体系时,把影响幸福指数的要素归并为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家庭状况、职业状况、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环境条件7个方面。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表示,“我们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抛弃GDP。”

不会取代GDP指标

2006年,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称,中国今后将推出幸福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

2006年以来,各地陆续发布幸福指数。这一指数甚至一度被认为将取代GDP指标。现在,这种揣测被政界和学界双重否定。

日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在国家层面,国家统计局尚未正式开展幸福测度工作。马建堂表示,“我们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抛弃GDP。”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幸福指数编制只能描述集体幸福,有时指数发布出来老百姓并不认账。

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建华坦承,该体系最终获得的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大家的“幸福”程度。

“幸福”助诊施政问题

在多位研究者看来,幸福指数的更大意义在于帮助政府发现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在湖北省委党校教授何正欣看来,在满足基本温饱之后,民众会对主观感受要求更多。多个地方将“幸福”纳入施政目标,是党政机关与民众需求的合拍。

这一做法,也与国际潮流“同频”。今年6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决议说,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待,在公共政策目标中对此予以承认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该怎么理解幸福,探讨并不深入。”邢占军说。他认为,央视节目“你幸福吗”的提问引发了讨论,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太抽象,没有标准答案。

抽象概念大面积进入施政目标,邢占军最担心的是“概念陷入空谈”,不顾地方实际或者毫无实在内容。

此外,研究者担心,一旦幸福指数与政绩挂钩,数据就有造假的可能。而若在民众主观感受指数上注水,极易引发反感。在多位研究者看来,幸福指数的更大意义在于“诊断”,帮助政府发现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新闻背景

幸福排行榜大城市多垫底

在今年央视及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分别发布的“中国幸福城市排行榜”上,榜首多为二线城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排名基本靠后。舆论认为,大城市的高房价和压力是主要原因。

央视调查认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先后是,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而在湖北省委党校教授何正欣看来,社会公正与否,对幸福感影响很大。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教育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腐败问题,都在影响幸福感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