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清代墙砖竟用于砌猪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代墙砖竟用于砌猪圈
莆田后角村,这样的墙砖有百来块,流落农家;文物部门将去查看
砖面清晰地刻着“塘头”、“兴化府城砖”等字样
有些城墙砖被弃果树旁,布满灰尘,已看不出色彩
 

N本报记者 黄凌燕 文/图

核心提示:百来块清代兴化府城墙砖流落在农家,或用于砌猪圈,或垒成灶台,或成为果树围栏。昨日,发现这些百年城墙砖的莆田华亭镇后角村的万先生非常痛心。他说,这些城墙砖见证了历史,具有研究价值,就文物保护的角度而言,应该加以珍惜。

猪圈惊现城墙砖还有人拿来垒灶台

在万先生家里,记者看到一块兴化府城墙砖,只见砖为红色的,带釉,比普通的红砖要大许多。砖头侧面有个嵌印,嵌印里清晰地显示着“塘头”、“兴化府城砖”、“光绪拾一年”等字样。记者搬起砖头,感觉沉甸甸的。万先生现场测量,城墙砖长33厘米,宽17厘米,高10厘米,重10.5公斤。

万先生告诉记者,3年前他途经村里一户农家的猪圈,发现垒起的猪圈上嵌着几块与众不同的砖头。“当时我就奇怪,怎么有这么大号的砖!”万先生说,他找来抹布,轻轻地拂去砖头上的尘土,顿时“兴化府城砖”等字迹浮现眼前。

猪圈的主人陈先生告诉他,这些红砖是他的祖辈在1939年从莆田城内挑回来的,以前家里有很多,后来一些用于建房打地基,现在已所剩无几。这种红砖不仅他家有,许多村民家中都有。

万先生说,经他走访,发现村里至少还有百来块兴化府城墙砖。这些城墙砖有些被“识货”的村民收藏家中,但更多的村民并没有好好爱护,他曾在一户村民家中看到十几块兴化府城墙砖被用于搭灶台。

随后,记者跟随他来到一户农家,只见屋前的几棵枇杷树下,3块城墙砖围成围栏。旁边满是塑料袋等垃圾,城墙砖布满灰尘,已经看不出色彩。

城墙建于宋代光绪年间曾修过

记者从文献资料里查到,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任浙西路转运使的杨克让认为游洋镇在群山环抱中,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而当时莆田南北洋已经开发,人口众多,又是古驿道经过的地方,于是奏请朝廷,把兴化军治迁到莆田县驻地,而后建起军城。宣和三年(1121年)建成砖城,并设5个城门。

既然兴化府城墙建于宋代,为何后角村会出现为数不少,且均为“光绪拾一年”制的城砖呢?万先生说,他曾经对此也充满疑惑,后来查阅了《莆田县志·大事记》,得知“光绪十一年(1885),知府施启宗修筑四门城楼,葺雉堞并建窝铺27所”。由此可推断散落于华亭镇后角村部分村民家中的“兴化府城砖”属施启宗修筑四门城楼的用材。而砖头上的“塘头”二字显示的是这批砖的烧制地,即现涵江区国欢镇的塘头村。

墙砖若完好文物部门将收回

按照《莆田县志》记载:“民国28年8月(1939)奉第三战区令,拆除莆田县城墙。”那么,这些城墙砖是如何从城里流落到农村的?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当年政府拆除城墙,请的是“后角工”。这些工人看着砖头厚实耐用,数量庞大,丢弃可惜,就在每天下工时挑些回家,另作他用。日复一日,大量的城墙砖就从城里“转移”到后角村。

但是,拆除城墙就一定夹带一些城墙始建城砖,但不知什么原因,除光绪年间的这批城墙砖,其他年代的城墙砖在后角村一块也没有发现。

莆田市文管办相关负责人说,兴化府城墙面积庞大,拆除时留下的城墙砖不计其数,此前文物部门也已经收藏了一些保存较好的城墙砖。对于城墙砖流落农家,未受到妥善保管的现象,文物部门将派人前往查看,并将收回保存完好的墙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