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5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郑氏入莆始祖开创莆田教育先河
□简讯
全国击剑锦标赛下周莆田开赛
仙游明年将开建5座变电站
莆田10月CPI涨2.0%
流动人口排查 3天揪出2逃犯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氏入莆始祖开创莆田教育先河

“开莆来学”木坊老照片
 

N本报记者 黄凌燕 王钊

核心提示:谈到莆田教育,说到文献名邦,不能不提莆田郑氏的入莆始祖郑露三兄弟,他们在南湖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的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

【姓氏由来】郑国子孙以国为姓

按当今人口数量排序,郑姓在全国并不靠前,名列21位,在福建也才列第8位,但却是莆田的第四大姓。目前,在莆的郑氏族人分为西峰郑露、浔阳郑庄、巩桥郑淑三个世系,分布在莆田260个自然村。莆田郑氏族人迁徙到全国各地自成派系,尤其在广东和浙江,已成当地望族。移居台湾的郑氏,如今已成为台湾第12大姓。

郑姓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异母兄弟姬友分封到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也就是中华郑氏的姓始祖。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灭,遗族从此散居,他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有了郑姓。由于郑姓发源于河南中部,聚族于荥阳,所以荥阳就成为郑氏的郡王和堂号。走在路上,只要看到人家门额上题匾为“荥阳世第”,就可以断定这是姓郑的人家。

郑氏族人还可能是南唐后主李煜后人。李煜之子李从镒被封为“郑王”,李煜降宋后,宋太祖下诏捕捉李氏宗室,李从镒和儿子元和藏匿民间,他的子孙后裔遂以“郑”为姓。所以,郑氏族人也有可能出自南唐皇族。

【入莆始祖】南湖三先生开海滨邹鲁先河

郑氏入闽开始于西晋,是衣冠入闽的八族之一。关于郑氏入莆始祖,民间有两种说法。莆田绝大多数郑氏族人,包括史籍记载、族谱确认都尊郑露三兄弟为入莆始祖。

郑露三兄弟是郑昭的第17世孙,在南湖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院”,开课讲学以训子弟,于是莆田文风渐盛,书院林立。历唐而宋,终于换来了“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唐贞元元年,唐皇帝赐金敕建“开莆来学”木坊在莆田拱辰门,褒奖他们的功绩。1966年木坊被毁,目前郑氏族人正计划按照原貌重建牌坊。

不过,《莆田市志》、《莆田县志》所记载的郑露三兄弟事迹与《南湖郑氏族谱》相同,但入莆年代却早了230年。对于这一涉及地方文化教育史渊源的重大论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就连郑氏族人也未能达成共识,因此他们修编的新谱完成近10年,却迟迟不敢出版。

尽管如此,千百年来历代莆田人还是将“南湖三先生”视作郑氏杰出的代表,作为开启莆田文化教育的先贤来歌颂。“南湖三先生”入莆倡学确切时间认定在唐贞元间,这并不影响他们开创莆阳文明的丰功伟绩。

【姓氏名人】郑樵与郑侨不是一个人

莆田郑氏有两位名人常被误认。一位是史学家郑樵,另一位是状元郑侨,由于两人同姓郑,“樵”与“侨”读音相同,又同是宋朝人,因此事迹经常被人混淆。其实,郑樵是郑侨的堂叔。

“济贫请米四万石,文史再添二百章”。对于这对堂叔侄,莆田郑氏家族还有这么一对楹联。

上联说的是郑侨的故事,淳熙八年(1181年),郑侨与朱熹等一起被选为常平官。到淮东上任时,恰逢淮东发生大饥荒,他为贫民请米4万石赈济,万民对他感恩。郑侨为官期间,减免古田重税,罢去义仓和,舒缓民力,安抚百姓。他死后,朝廷赠太师,追谥为忠惠。

下联说的是郑樵的故事。郑樵一生充满传奇,他16岁时,父亲死在苏州。把父亲葬在越王台后,郑樵在台下搭了个茅屋,边守墓边读书,谢绝人事。郑樵的学识在当时首屈一指,他写的《通志》,与唐杜佑《通典》、马端临《通考》合称“三通”,为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后来,他又在夹漈山中筑了三间草堂,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夹漈草堂”。时至今日,涵江新县的“夹漈草堂”已经成为旅游胜地。

图腾注解

郑姓是炎帝祝融支以封建地为命名的族称,本为“酉”姓。郑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酉时”(傍晚的时候)的观测仪器,很可能就是后代滴漏的原始形态。“酉”放在宫殿议事厅中柱下火塘(灶)前。“酉”后来演化为“尊”,所以“尊”又成为氏族族长的标志,在陶器时代相当于鼎,代表政权和权力。酉人居地为郑。

征集令

姓氏文物欢迎提供

考虑十大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报提供968111热线与市民展开互动。如果您是陈、林、黄、郑、吴、李、张、蔡、王、刘姓的后人,有关于本姓的重要发现、重要史料和文物,请把线索提供给我们。如果您有关于姓氏的未解之谜,也请与我们联系,记者将联系姓氏研究会及各姓氏源流委员会的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