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百慧 张林 文华
海都车网记者 开彬 群秀
上周,《海都汽车实验室》为您解密了汽车雷达和影像存在的盲区,发现无论是倒车雷达还是影像,都并非一定靠谱。
那么,如果抛开雷达和影像,完全靠自己的肉眼来判断,又会存在哪些的视觉盲区?行人处于车子的哪个部位,可能会被你忽略?如果在你的车子前后,有孩子穿行而过,什么距离内可能察觉不到呢?
本期《海都汽车实验室》,我们专门找来两种马路上最常见的车型,并邀请来两位真人模特,分别模仿成人和孩子的身高。继续深究,当行人遇到汽车时,不同类型的车辆可能存在的视觉盲区。
实验时间:10月30日
实验地点:福州五四北实验车辆:
A车,两厢轿车,长4480mm,宽1840mm,高1500mm,坐椅离地高度0.44m
B车,SUV车型,长4560mm,宽1780mm,高1700mm,坐椅高度离地0.65m
实验工具:雪糕筒2个(高度80cm),卷尺1把,对讲机3部
实验人员:A车驾驶员的黄先生,B车驾驶员张先生陈小姐,身高160cm,陈先生,身高175cm
【实验设计】
首先我们要测试的是,当行人出现在汽车哪个方位的时候,可能被驾驶员所忽略。在这次实验中,我们请参与实验的陈先生,在保持与汽车距离50cm的前提下,分别出现在汽车左右两侧A柱和左右两侧C柱。同时,请坐在驾驶坐上的人员,用对讲机指挥陈先生,寻找视觉盲区。
接着,我们要测试的是,当身高80cm孩子出现在汽车前后,在多少距离内将不被驾驶员察觉。方法是,在汽车前后放置高度80cm的雪糕,在雪糕筒不动的情况下,驾车逐步远离雪糕筒,测试出前后驾驶员视线的视觉盲区的范围。
【实验一】成人测试:汽车右侧A柱盲区最大行人应距离汽车3m以上
针对两厢家用轿车A车的实验中,当陈先生站在汽车右侧A柱旁,距离车身50cm,坐在驾驶座上的黄先生告诉我们,透过前挡风玻璃,只能看到陈先生的头发和一点点背部。而在陈先生向前向后分别移动超过25cm的区间后,驾驶座上的黄先生才只能清楚地看到他的上半身。由此可见,当行人靠近车辆50cm以内时,两厢轿车右侧A柱的视觉盲区是50cm。
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请陈先生在A车的左侧A柱和左右两侧C柱分别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是左侧A柱和左侧C柱几乎没有视觉盲区,而右侧C柱的视觉盲区是30cm。
SUV车型B车,由于相对两厢轿车而言,A柱更小,后视镜更大。它的视觉盲区,相对A车要小得多。左侧A柱和左侧C柱几乎没有视觉盲区,右侧A柱的视觉盲区是30cm,右侧C柱的视觉盲区是20cm。
紧接着,我们又做了一个测试发现,当行人距离汽车3m以上的时候,基本不存在视觉盲区。这就意味着,在现实道路上,我们建议您至少与汽车保持3m以上的距离。
【实验二】
“儿童”测试:SUV车型前后盲区较大孩子切忌汽车前后玩耍
这次的实验,我们首先在B车的车头放置80cm的雪糕筒,然后请驾驶座上的张先生用对讲机指挥陈小姐,慢慢向外移动雪糕筒,直到看到雪糕筒顶部时喊停。所测得的B车前部盲区是0.6m。
紧接着,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在车尾放置80cm高度的雪糕筒进行实验。B车是SUV车型,在驾驶座后排坐椅中间设置有头枕,当将B车后排座位中间的头枕升到最高位置时(头枕高度为11cm),B车后部盲区纵向距离达10.6m,而将头枕降到最低位置时,后部盲区纵向距离降至5m。
两厢家用轿车A车,车头比B车要低20cm,即使陈小姐紧贴车头,驾驶员仍可以看到陈小姐的颈部。但是这并不说明A车没有前部盲区,当陈小姐将高度下降至60cm时,A车的盲区也会出现。A车尾部的视觉盲区纵向距离是4m。
值得一说的是,我们进行实验的是一个雨天,驾驶员视线模糊,整个实验的数据都是在驾驶员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测试所得。现实道路上,如果也遇到这样的天气,汽车的视觉盲区还可能会更大。
所以在这里,我们一方面要提醒驾驶者,在启动车辆前最好先观察前后是否有孩子在玩耍,尤其是雨天更要警惕汽车前后突然窜出的孩子。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醒各位家长,平常要记得叮嘱孩子,不要在汽车的前后玩耍,更不要突然冲出马路。
注:真实情况会因车辆A、C柱大小及行人高度不同而产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