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何旌
在延安中学,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校长王金石为“北大之父”。在这一“金牌名号”的称呼下,更多人赞赏的是王金石丰硕的教育成果——几年前,他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九年来,延安中学中考成绩在福州一直稳居前列。
对于教育的成功,王金石认为,从小培养孩子养成两种好习惯——品德习惯、学习习惯最重要。节制、沉静、诚实、谦虚;专注、惜时、提问、思考。王金石说,好的品德将让孩子们懂得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困难,良好的学习习惯则让他们拥有解决困难的智慧并不断进步。
教子:好习惯从小培养
王金石教育最好的作品,莫过于自己的儿子,已25岁的儿子,如今正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北大的本科到直博,王金石自豪的不仅仅是儿子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儿子诚实、善良、节俭的本性:出门办事从不插队,集体宿舍总是抢着打扫,夏天晚上睡觉和爸妈同“挤”一台空调……王金石说,作为独生子,儿子并没有享受太多现有的殷实生活,他更多地关注秩序、环保,脚踏实地地生活。这些品质,也使得儿子成为王金石和妻子最崇拜的人。
从小培养孩子的品德习惯、学习习惯是王金石教子经的重要部分。王金石说,为了培养儿子良好的品德习惯,在儿子小时候也打过他。而在诚信方面,他要求特别严格,不许儿子说假话、欺骗别人或是欺骗自己。
儿子刚懂事时,他就特别注重教育孩子自己去接受、面对困难。比如儿子小时候常生病,要打针,起初,每次打针前儿子都猛哭,他告诉儿子,针终究是要打的,哭没用,没有人来“赦免”,哭也不能改变现实。此后,孩子渐渐明白了爸爸话中的意思,打针再也没哭过,而长大后也养成了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品质。
学习方面,王金石认为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按计划学习、专时专用、专注投入并讲求效率的习惯最为重要。王金石说,自从儿子上小学起,他和爱人看的都是无声电视,为了让孩子在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爱人牺牲了许多时间,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也因此,儿子的学习成绩几乎没让他们操心过。
个性:不走别人走过的路
还未走进延安中学的教室,每个教室门口由学生拟句和书写的对联便映入眼帘。与别的学校不同,延安中学走廊上悬挂的励志语录不是名人名言,而是本校老师的经典教育语录,并由学生书写……这些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正是不爱走寻常路的校长王金石的“手笔”。
许多老师对王金石性格的评价是“追求完美并有些固执”,而不走寻常路、喜欢创新也正是王金石“固执”的一部分。为了让更多老师的精彩语录“浮出”水面,王金石还专门举办了校园语录选拔大赛,组成专门的评选委员会,并要求全校老师都参加。
这个比赛,王金石自己也参加了三届,他参赛的三条语录,入选了一条——“你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你培养了无数名生。”而对于落选的一句语录,他至今还印象深刻——“爱儿子也爱孩子。”评委给他的落选理由是,如果改成“爱儿子更爱孩子”,则立意更高,入选有望。但每每说起这个,王金石总有些无奈,“儿子是我此生至爱,像爱儿子一样爱孩子已是我爱的最高境界,不会再有逾越对儿子、对孩子们的爱了……”
王金石1998年就评上了语文特级教师,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酷爱语文教学的他,很看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于如今的中学生阅读,王金石认为教育部门推荐的书目太过偏重文学名著。他很欣赏美国教育部给中学生们推荐的书目:文学名著占五分之二,其余是历史、自然科学、哲学和政治类书籍,其中甚至包括了《共产党宣言》。
王金石说,阅读也一定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只要孩子们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思考,只要他们看的是健康的书籍,那么无论孩子选择看什么书,家长不妨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育师: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在学校,王金石对待老师“有严又有爱”是有口皆碑的事。每年学生大考,作为总巡考官的王金石,从来不将监考的重点落在学生身上,而老师们在监考时的一举一动则是他最大的关注目标。“有严格的监考,就不会有作弊的学生。”王金石尤其强调老师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他认为,有责任、有担当、能奉献的人,在任何路上都不会偏离太远。
严格是一方面,爱老师王金石也毫不含糊。做了13年延安中学的校长,王金石至今还亲自探望每一位生病住院的老师和老师家属;两年前,他把已经评给自己的中学教师最高职称专技五级主动让给了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每年暑假,他为教工子女的入托入学四处奔走……
早早地,王金石在管理方面就意识到这样一个现象:对立和矛盾也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他还特别打了个比方:例如音乐中的不和谐音程,孤立地听,给人刺耳、紧张、不安定的感觉,但在一些多声部作品中,却可以使用不和谐音程来推动音乐的发展,让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和其他音响一道发声,这样不仅会使它变得柔和起来,还会给人带来一种和谐的美感。
正因持有这种理念,对于延安中学的教师,王金石尤其不喜欢他们对领导马首是瞻、言听计从。他关心老师们的策应性,即老师们对于环境变化所能做出的积极反应。“让老师工作更有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非协调管理,要允许他们志趣相异,让教师充分展示主体性,不必谨小慎微,被迫同化;非协调管理允许求大同、存小异,因此教师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百花齐放,不必自抑才华。”王金石说,许多学校管理者只顾及步调一致、团结协调,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终将导致教师人格策应性的退化以致泯灭,使学校的整体教育缺乏前进的能量。
“每个老师发光发热,每个孩子爱其所学、学有所成。”王金石说,好的教育应当是可以做到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