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江方方 华商报记者 卢红曼 文/图
本报讯 西北工业大学大四学生江贤洋,因远在三明老家的父亲患上白血病,打算放弃免试到北大直接攻读博士的机会,打工赚钱救父(详见本报11月28日A8版)。本报连续两天报道,引起市民关注,不少人慷慨解囊,更有一浙商隐名汇来10万元爱心款,本报热线部主管张利红和记者江方方也分别捐款1000元和500元。本报和陕西西安媒体华商报联动报道,两天时间内,为江贤洋筹得善款超过15万元。
昨天,江贤洋手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对所有好心人的感谢。信中,江贤洋感慨道:这个冬天,因你们而温暖。
福一中校友群捐款万元不留名
昨天,记者将江贤洋的故事,转发到母校福州一中的一个校友群里。这个群里只有13人,都是记者高中时代的同班同学。仅过了一个小时,群里的校友们就筹集了近万元爱心款。
陈先生的妻子今年3月怀上了小宝宝,听说了江贤洋的故事后,陈先生立刻来到银行,捐出了1000元。陈先生说:“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大男孩,而现在感觉不同了。再过几个月,孩子就要出世了,我想用自己的善举,当作孩子出生的第一份礼物。”
看到江贤洋的故事后,郑先生也通过电子汇款,捐了500元。“少吃一顿饭,就能省下这笔钱,帮助一个人,我感觉很快乐。”江贤洋家人收到这笔汇款时,与记者商量,想要当面感谢这群福州一中校友。但郑先生在群里提议,捐款不留姓名,只要能帮助到江贤洋,就足够了,“至于是谁帮的,名字是什么,没那么重要。”
截至昨天,本报和华商报联手,共为江贤洋筹得超过15万元的善款。
善款越来越多坚强小伙充满信心
“无数的爱心在向我们汇聚,驱赶走了原本那凌人的寒意,带来了希望和温暖。我是个普通的学生,父亲是个平凡的农民,我们却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援,感受着人间的至真和至善……”昨天下午,江贤洋特意手写了一封感谢信,拍摄成照片,发到记者邮箱,向所有好心人表示感谢。
江贤洋说,他现在在学校附近,找了份家教兼职的工作,每天下课后,除了温习功课外,就到小朋友家做家教。江贤洋说,加上学校的11万元捐款,他已经筹到了26万元,距离30万~50万元的骨髓移植费,还有一段距离。
“越来越有希望了!”江贤洋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全家人都在努力着,我们祈祷父亲能顺利康复,祈祷天下好心人都能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