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国内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未来太空可种菜养鱼
截访人员北京首次获刑?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人造生物圈”试验成功
未来太空可种菜养鱼

密闭试验舱内蔬菜长势茂盛
 

N北京晚报 北京日报

本报讯 1日17时04分20秒,随着一声“开舱”的口令,中国航天员中心试乘员唐永康、米涛走出舱门,吸了一口久违的自然界的空气。他们在位于北京航天城的密闭试验舱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科学试验。这是我国第三代生态生保系统试验出舱现场。

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邓一兵将试验的成功解读为:中国航天员有望在太空吃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并实现植物提供用氧。届时,中国的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及未来的月球基地都不必再为携带大量制氧剂和生活物资而发愁了。

舱内能吃新鲜蔬菜一公斤成本上万元

“感觉很奇妙,我很喜欢吃这里的蔬菜。”试乘员唐永康说。唐永康、米涛两人在过去的30天里,生活在总面积54平方米的密闭舱内,模拟了航天员在太空的生存环境。他们的生活空间,除了18平方米的乘员舱,还有36平方米的植物培养舱,种植了生菜、油麦菜、紫背天葵和苦菊4种蔬菜。两人每天的食品以航天食品为主,不过和太空中的航天员不同,他们在午餐时吃到了自己培育出来的新鲜蔬菜,当然吃的还只能是未经加工的凉菜。

记者通过舱门看到,绿色蔬菜在红色LED灯光的照射下,长得很是茂盛。密闭舱像一个“两居室”,大屋子用来种菜,小房间是二人的生活空间,他们在这里可以吃饭、睡觉、健身,还能上网办公,两个房间的空气是互相流通的。在数盏LED灯光的照射下,大屋内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净化舱内乘员呼出的二氧化碳,使舱室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保持动态平衡。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要模拟太空状态,种植这些蔬菜要突破低气压、人工光照、人工土壤制备、微藻、废水循环、缓释肥料等多种技术。一公斤蔬菜的种植成本甚至高达上万元。

太空生态园可自制氧气

中国航天员中心研究员、试验负责人郭双生说,本次试验选择的4种蔬菜氧气转化效率最优,也就是说同等种植面积下可以吸收最多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最多的氧气。邓一兵表示,目前可以确定,每13.5平方米绿色植物可为1名中国航天员提供足够的氧气。

此前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均使用高压氧气瓶供氧或电解制氧,维持航天员生命,净化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则使用化学药剂等完成,而未来用植物供氧的太空舱内,舱体内的氧气完全由其搭载的4种蔬菜产生。高压氧气瓶和制氧药剂将成为应急物品。

月球基地将种小麦养海参

“既然是‘生物圈’,就要能循环起来,既能提供航天员氧气和食物,也能消化航天员的代谢产物。”郭双生说,在试验舱内,乘员的尿液也被收集起来,经净化成为纯水,一部分用于浇灌植物,一部分用于电解产生氧气。

记者了解到,中国航天员中心还将建设更大规模的太空生态园,可以满足最多8人、数月乃至数年的物质闭合循环试验研究,为将来建立月球或火星基地生命保障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不只是蔬菜,未来的生态园和外星基地中还会种小麦、养动物。航天员可以亲手收割并把小麦磨成面粉,制成面包、馒头,还可以包饺子。”郭双生说,由于要长期驻守在地外星球,粮食的种植是必须攻克的技术关。而太空中养殖的动物,将优选无异味儿的水生动物,泥鳅、海参等都是目前的备选品种。

科研人员已经在为“人造生物圈”选址了。郭双生说,植物在太空中仍需要人工照明完成光合作用,加之要防止陨石、强辐射等,地下和半地下将是“人造生物圈”在地外星球上的首选。著名科学家欧阳自远认为,可在月球环形山的半山腰建造窑洞安置“人造生物圈”。到时,可利用月球上丰富的氦资源,以核电和太阳能为能源维持“人造生物圈”的运行。

专家表示,在地球上,“人造生物圈”也有多种用途。在南北极科考站,核潜艇、航母和远洋作业船上,在南沙岛礁中的孤岛和边防哨所等特殊环境中,都可建立微生态循环系统,提供新鲜蔬菜,改善生活环境,缓解驻守人员的心理压力。

今日最热荐稿

未来太空可种菜养鱼

最佳推荐理由:科技改变生活。

——媛媛(该读者获稿酬20元)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