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进
本报讯 近日,国内财经媒体纷纷报道,数十位投资者通过某银行一位理财经理购买一款理财产品,导致上亿元资金打水漂。目前,虽然该银行澄清此为员工私售行为,但已累及银行声誉,监管部门也已介入此事。
昨日,记者采访获悉,虽然福州尚未发现此类恶劣事件,但投资者反映被银行理财经理“忽悠”买保险、买基金等投资产品的事件也不鲜见。业内透露,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投资产品的返佣高诱惑大,使得一些机构或从业者铤而走险。
事件银行员工在贵宾室私卖产品?
近日有消息称,投资人经某银行上海分行嘉定支行濮姓理财经理介绍,购买了收益率高达11%的理财产品,在到期后,却发现理财经理已经被开除,投资者不但一分钱没赚到,就连本金都无法收回,涉及资金过亿元。银行方面随即发表声明称,事件属于该行员工的个人行为,相关的产品并非银行的理财产品,该行也从未代销过该款产品。目前公安部门已经立案,上海监管层也已着手展开尽职调查。
但对于银行的说法,很多受害者不予认同,他们说,当时是在该银行的贵宾室里购买的理财产品,且由银行员工推荐并提供“一条龙”购买服务。
本地调查榕有不少投资者投诉被“忽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在榕银行理财经理关注此事。“一些银行客户经理违规做‘飞单’也算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了。”在榕一家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他们银行明令禁止做“飞单”,也就是说银行禁止客户经理利用手中的客户资源,介绍销售总行批准范围外的理财产品,并从中赚取返佣。
在此前的采访中,在榕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提醒,投资者通过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多是希望购买稳健的产品,但其实客户经理介绍的产品来源也很复杂,一是银行自己发行的产品,一是银行代销的基金、信托产品等,还有一种是“推荐”产品。他说,银行发行及代销的产品,都是经过审核的产品,资金安全性有所保障,而所谓“推荐”产品多是未被批准的产品。
目前,理财产品品类繁多,令很多投资者摸不着头脑。如果一些客户经理介绍产品时,不说或少说风险,多说或只说高收益,投资者就很容易被忽悠而购买了产品。
案例一银保产品20分钟内推销完,不说风险只提收益
实际上,目前,在福州也有不少投资者反映此类事件,其中最多的就是反映银保产品。销售者一味强调银保产品收益高于定期存款或其他理财产品,但未详细介绍其中规则,致使一些不适合购买此类产品的客户购买了产品,最终利益受损。但在此前的采访中,一家被投诉的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就告诉记者,银保产品被定义为快销产品,销售人员在15分钟至20分钟内要说服投资者购买该产品,因而一些销售人员就不说或少说风险。
案例二想买稳健的货币基金,亏了10%才知是债券基金
此前,本报曾报道,福州杨先生就反映,半年前,在一位银行客户经理的鼓动下,他购买了一款产品,他一直以为是保本的货币基金,但没想到半年后最大亏损近10%,到银行投诉后才知道自己买的是债券基金。
返佣高达到2%部分人铤而走险
采访中,在榕一家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做“飞单”或被客户投诉,都会严重影响到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但其中的利益很大,诱惑很大,让一些同行铤而走险。
他透露,就以购买保险理财产品为例,如果能把手头的客户直接介绍给保险公司购买,而不是通过自己所在的银行购买,理财经理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差距有5至10倍之多。
曾在一家全国性第三方理财公司工作的张先生向记者透露,从业一年来,他们的最大任务就是攻关银行网点或银行的客户经理,因为他们手上有大量的客户资源。
“我们公关的利器就是返佣。”他说,理财产品的返佣一般在0.5%至1.5%,少数产品能达到2%,极个别还能超过2%,也就是说销售额达到千万,返佣一般在5万至15万,“越难卖的产品返佣越高”。
【投资提醒】
慎选理财产品
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投资者该如何守住自己的腰包?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建议,投资者在选择产品和机构时要掌握好评测方法,目前对于主流金融产品的测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参考金融产品的历史数据,二是参考产品发行人的基本面信息。他介绍,要关注理财产品的三个主要信息:一是投向的项目,二是融资方,三是理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