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宝珍
本报讯 上周六,是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当天,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在福州举行了大型宣传活动。有关专家发现,在求询者中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阴性检测结果,于是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寻求帮助,在医生给予排除感染的答复后,仍无法褪去心理的阴影,总是怀疑自己已感染上艾滋病。其实这是“恐艾症”在作祟。
省疾控中心吴韶彬介绍,“恐艾症”者在强烈的恐惧状态下,产生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障碍,它产生的原因多是因为对艾滋病一知半解或曲解。因此摆脱恐艾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传播途径和不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除此之外的日常生活接触(如吃饭、握手、拥抱等)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只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就可以远离艾滋病。
二是正确理解窗口期的概念,相信检测手段。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到人体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抗体,并能用现有检测方法检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窗口期。虽然在窗口期内的感染者,用常规的方法检测不出抗体,但窗口期不是无限期的,通常为2~12周。恐艾患者不能盲目夸大窗口期,要相信现有的科学检测手段,在过了窗口期之后复查阴性即可排除感染。
三是科学认识艾滋病症状,避免片面理解。许多恐艾患者自述存在艾滋病相关症状,并声称在高危行为之后的数天之内即出现,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之后,需要经过一段潜伏期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部分感染者最初会出现一些感冒样症状,一般持续2-3周,并可自行缓解。多数感染者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10年。只有过了潜伏期,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持续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体重进行性下降、反复肺部感染、消化道症状、反复发生的皮疹等。因此,不能将所有的感冒、皮疹、腹泻等常见症状归结为艾滋病相关症状。
四是积极接受心理干预。恐艾症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若在全面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之后,焦虑、紧张的症状依然无法消除,应该果断寻求心理治疗,方可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