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台湾教师
我给孩子们上的蝴蝶课其实与蝴蝶无关。我只想通过我深爱着的蝴蝶,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和创意”。
——陈维寿
N本报记者 李建芳 何旌
核心提示:上周,福州延安中学迎来85周年校庆和2012-2013学年教学开放日。这次教学开放日“海峡味”颇浓——来自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的两位教师,来到延安中学上课,给师生们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这两堂课,一堂是台湾教师与大陆教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余光中的《乡愁》;另一堂生物课,则由一生爱蝶、恋蝶的83岁台湾教师陈维寿讲授。
海峡对岸的教师是怎样上课的?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上周一,来自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的李锦华老师,与延安中学的杨娟老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了余光中的《乡愁》。同样的教材文本,完全不同的课堂风格,让听课的老师们大开眼界,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两岸教育的差异。
同课异构两岸教师讲《乡愁》
台湾老师的课:“文化味”很浓
台北市立成功高中是台湾一所著名的高中校,历史悠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政界要人连战、郝龙斌等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李锦华老师是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不过,这次她面对的是延安中学初三的学生。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课一开始,李锦华老师用《乡愁》作者余光中的另一首诗当开场白。
李锦华继而问同学们,这首诗让人联想到哪一首唐诗?大家说了几首,都不是太贴切,最后,一名男生站起来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赢得了李锦华的首肯。
《乡愁》是一首字词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诗。李锦华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在形式和结构上的特殊之处。当同学们的回答一一呈现,听课者也明白了李锦华的用意——她是想让学生感受诗里出现的时间主轴线和空间主轴线,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相辉映,在情感上产生“一唱三叹”的韵味。
紧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诗经的《采薇》,李锦华通过讲解,让学生感受《采薇》和《乡愁》在结构上的相似处。
这时候,课堂时间已经过半,李锦华放了一首歌手江蕙的闽南歌,内容与乡愁有同样的意境。李锦华还不过瘾,一段微电影、龙应台的《目送》、余光中的《梅雨笺》和《乡愁四韵》,一一在课堂中呈现。
如此大容量、有文化味的课堂,让不少大陆的听课老师感到新鲜、带劲。用一名听课老师的话来说,“心中说不出的痛快,没想到一堂课可以不需要太用力解读文本,而是让学生感受文化就可以。”
大陆老师的课:扎实感人有创新
相比之下,延安中学杨娟老师的课堂风格,就让听课者熟悉了很多。课堂从朗读开始,寻找轻重点,处理停顿、语速……杨娟大约花了20分钟左右讲授朗读技巧。
朗读部分过去之后,杨娟老师跳出了文本读者的身份,而是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尝试去改动个别字句,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的精妙。比如,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改成“乡愁是对母亲的不舍牵挂”,从形象到抽象的变化,诗的韵味瞬间消失。甚至,她还反问大家,为什么要用叠词?直接将“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改成“小邮票、窄船票”行不行?
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后来被评课专家一致评为“非常大的亮点”。没有用常规的读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而是改用作者的身份,从中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本身的成功之处。
到课堂快结束之时,杨娟更是以自己离家的亲身经历,以大段独白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乡愁,令人唏嘘。
对话
“平时就是这么上课”
记者: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怎么评价?
李锦华:我第一次到大陆来,在台湾我是教高中的,到了这里才知道我的公开课是给初三学生上。不过,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非常棒。
记者:有评委评课时,提到您的课堂很开阔、很丰富,您平时就是这么教的吗?
李锦华:是的。这算是我的一节常态课。我平时的课堂,就会运用到歌曲、微电影、古典诗词等元素,把学生带到那个氛围里去。你们可能没看出来,刚才那段微电影其实是一段广告视频,可是放在这里天衣无缝。我平时很注意收集这些资料,运用到课堂中去。
记者:也有老师认为您的文本解读不够多,您怎么看?
李锦华: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怀,从一些字词的解读转到对人生的思考、有自己的现实感悟,我觉得这是诗歌欣赏课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过,我也接受这个批评。这堂课下来,相对大陆老师,我的文本解读的确少了。在台湾,《乡愁》是放在高中教,而大陆是在初中教,所以我在备课时对文本的解读要少一些。
点评
“台湾老师文学修养更胜一筹”
对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课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用“大开眼界”来形容。他说,台湾老师的视野特别开阔,把《乡愁》放在了更广泛的文本中去比较、去感悟,启发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整堂课让人觉得大气磅礴。
“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不够丰富和开阔,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总是孤立地研究这一个文本。”孙绍振说,台湾老师给了大陆老师一个很好的示范。
孙绍振不太认同大陆老师经常运用的“朗读”,尤其是集体朗读,他认为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孙绍振说,朗读诗歌本意是感悟诗歌,但感悟要基于对诗歌的理解,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集体朗读无法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来。
福建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赖瑞云则认为,台湾老师的文学修养,要胜我们一筹。对于《乡愁》四个段落,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结构的问题,台湾老师提到这是“复沓”,而大陆老师说是“排比”。“从修辞学上来说,这里的确是‘复沓’。”赖教授指出。
感悟课堂创意比“蝴蝶”重要
别上美丽的蝴蝶胸针、像出席高贵的宴会般穿着笔挺的西装走上讲台,即使已83岁高龄,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教师、省立博物馆研究员陈维寿在教授他心爱的蝴蝶生物课时,仍是从容有度、脉络清晰。
上周五上午,这堂精彩的《蝶恋》课在福州延安中学公开课上呈现。像是艺术者,老先生将蝴蝶色之美、舞之美赫然呈现于课堂之上;像是侦破家,老先生将种种蝶之悬疑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融入每个细节,用自己的态度作研究。
一生蝴蝶缘
70多年前,因为偶然的机遇,陈维寿看到从蛹羽化成蝶的过程,从此,他和蝴蝶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陈维寿收集了无数国内外的蝴蝶标本,并以此为基础,创设了昆虫博物馆,在台湾进行了多达36项的蝴蝶保育工作。
在课堂上,陈维寿兴致勃勃地谈起他最早的蝴蝶缘:“4岁时,我第一次上学,在校园小灌木上发现了一个鲜绿色奇怪的东西,紧黏在枝条上,看似花蕾,用手去触摸,却会动,以为是会动的花蕾,将来会开出一朵会动的花。有一天,它裂开了,爬出来一只很丑的小虫子。失望之余,正想把它打下来,那又小又皱的翅膀就像一把扇子展开了。美丽的色彩、精致的花纹依序出现,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它正是会飞舞的美丽花朵!”
两种“自然力”
然而,即使有如此显赫的“蝴蝶背景”,陈维寿的蝴蝶生物课也没有一丁点关于蝴蝶习性的说教。他只是拿出几样精心制作的道具,像个魔术师一样,将小蛹模样的卡片轻轻一抽,露出蝴蝶的两只触须,再一拉,美丽的翅膀呼之欲出,蝴蝶蜕变的全过程就展现在学生面前。
两个特殊的标本,就是两道学生必须自己去判定的悬疑题。美丽的翅脉蝴蝶标本中,翅膀是怎样制成的?神奇的蝴蝶鳞片转印标本中,蝴蝶是真的吗?透过光鲜亮丽的外表,陈维寿引导孩子们一步步靠近事实的真相——记住你所看到的、反思你的观察,这就是陈维寿通过标本判断带给孩子们的科学启发。
“最常用的科学研究程序是观察、假设、实验、给出定律。”陈维寿告诉孩子们,大自然奥妙无穷,想要进入千姿百态的昆虫世界,必须培养自我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训练“两种自然力”——专注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只蝴蝶的警示
陈维寿怀揣着三只美丽的台湾蝴蝶来到福州。可惜的是,到达福州后,因为空气、温度等种种不适应,三只蝴蝶只生存了两只。课堂上,两只蝴蝶在陈老的口袋中飞舞而出,美丽的色彩惊艳了听课的每一个人。
说到天气的变化和影响,陈维寿也谈到了蝴蝶的生存问题,而这也是他最想警醒世人的话题——保护自然,给蝴蝶栖息的家园,也给自我美好的空间。
“我们为了短程利益,毫无节制地侵占大自然,彻底破坏了故乡的自然环境。近年来,大自然开始反扑,不断以不正常气象、洪水、泥石流等向我们提出警告。如今台湾的蝴蝶品种较几十年前已少了许多。如果我们不知反省,好好弥补过去的错误,我们的子孙将无法在故乡安居乐业。”陈维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