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朱丽萍 毛朝青 见习记者 宿小庆 文/图
核心提示 “才过西郊橄榄风,枇杷欲老荔枝红。小楼夜雨烹牛脍,花巷青帘卖肉绒。”这是近代著名诗人沈轶刘对福州特产肉松的称赞。
“肉绒”是肉松的旧称,其原料是猪后腿瘦肉,经过煮熟、翻炒、加料等多道工序,最后成为或细丝状或蓬松状的肉松。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肉松可分为纯肉松和加豆粉的肉松,传统肉松更加酥嫩,但会放入很多油。由于肉松对脂肪含量有规定,为使肉松不失顺滑,厂家便用豆粉替代油。豆粉含量越多,肉松越容易成粉末状,肉松价格也越低。
近日记者就采访了肉松发明人林鼎鼎的第四代传人林家和,了解肉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制肉松要用猪后腿肉
肉松的制作要经过切、煮、捶、拌、搓、炒等9个过程,煮要用慢火熬3小时,煮好后还要根据猪肉的纹理捶打,炒要花3小时,鲜肉变成肉松一共要花7个多小时。
据介绍,肉松用哪里的肉以及怎么切都是有讲究的,做肉松要用猪后腿肉,切时要顺着猪肉的纹理来切。原料准备好后,就把肉放入锅中煮干成细条状。随后放入机器中搅拌翻炒,人工搓拣后“肉松胚”就完成了。
肉松起锅后放入大盆中,要在盆子中央留出一块地方来散热。“出锅后的肉松温度在100℃以上,要是都紧紧地压在一块儿,不去翻动冷却,肉松就会糊掉,变成黑色。”林家和告诉记者,现在都用机器完成,在无菌包装室中,过滤过的温度为15℃的空气直接注入,很快就可降温包装。
“在没有机器的年代,只有让其慢慢冷却,常常需要整整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包装。”林家和说。
有些工艺机器无法替代
尽管现在做肉松的一些工序可以用机器替代,但还是有很多工艺必须要靠手工,比如买回原料后第一个环节便是切肉,肉要去皮,去油脂,更重要的是去筋。“顺着肉的纹理切肉,分割不同部分,这个环节机器无法替代。”鼎鼎公司负责生产的郑先生告诉记者,如果肉中白色肉筋切除不干净,肉松呈绒状便不明显,所以这个环节只能依靠手工完成。
纯肉肉松要卖100多元/斤
郑先生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肉松,有高级的纯肉肉松,也叫“油酥肉绒”;还有豆粉含量较少的大众化肉松产品。
传统肉松为使口感更加酥嫩,会放入很多油,吃起来更为油腻。但是由于现代人不喜油腻,再加上国家对肉松所含脂肪量有规定,加入豆粉替代油来使肉松顺滑。“虽然加粉后酥度有所下降,却是工艺改善符合现代人口味的需要。”林家和说。
据了解,好的肉松能看出来纯肉的感觉,有一丝丝的肉,肉味浓;而豆粉加得多的肉松,肉松容易成粉末状。按照国家规定,明年开始肉松包装上必须写出原料含量表,市民可以根据含量表知道肉和粉各自的含量。
根据加入豆粉多少,肉松的价格也会不同。郑先生介绍,目前市场上大众化的肉松产品,豆粉加入稍高,有些含量达30%以上,这样的肉松每斤只要几十元;豆粉含量少的肉松,70斤肉松中加入3斤粉,这样的肉松价格比较高;更好的肉松是完全不加粉,市场价为一斤一百多元。
冷冻肉做不出肉松
据郑先生介绍,肉松原料为猪后腿部的精肉,需要新鲜猪肉,冷冻的肉做出来会有所区别。“冷冻肉无法做出肉松,用其做出的肉松纤维更粗,不是绒状。”郑先生解释道,纯肉肉松有嚼劲,入口即化,内行人一尝便知。
对于市面担心的“是否有商家用死猪肉做肉松”?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用死猪肉做肉松,在小作坊有这种现象存在。肉只要未臭,即使肉质不好,加入各种调料调制,会掩盖其味道,一般市民是尝不出来的。所以市民在购买肉松时,还是要选择大商场买知名品牌的肉松。
□延伸阅读
家厨“歪打正着”发明肉松
肉松的发明是因为一位普通家厨的失误。清末咸丰年间,有位家厨叫林鼎鼎,此前一直负责光禄坊内福州盐运使刘步溪一家的日常饮食。一次刘府请客,当林鼎鼎在烹煮一道方块猪肉时,不留神过了头,好好的猪肉被煮得又烂又糊,实在端不上桌。主人正催着上菜呢,他急中生智,索性将肉汁煮干,将烂肉又捣又翻,成了一团金黄蓬松的肉绒。正是这样歪打正着,肉松就这样问世。
1890年,林鼎鼎辞去家厨,正式在光禄坊早题巷口开了中国第一家肉松店。其做的肉松美味,得到了众多达官贵人的喜爱,并作为福建土特产品成为清廷钦定的皇家贡品。1915年,林鼎鼎与其子林其昌共同研制的“鼎鼎油酥肉绒”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比,一举荣获金奖,享誉全球。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海军名将萨镇冰也亲自为之题联:“酥制肉松福建第一,宝鼎老牌名震全球。”
福州肉松这段历史,被记载进了福建省图书馆内的《垂涎录》中。2008年,福建的林鼎鼎肉松工艺被评为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