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健康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龄老人能不能做白内障手术?
天气冷日照少当心情绪失调
临终不插管,不能一刀切
国内首部患者版乙肝防治指南“出炉”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终不插管,不能一刀切

 

近日,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与好友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的消息,在网络和媒体上发酵传播。所谓“临终不插管”,就是患者不希望“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工业化”地死去。

如何看待“临终不插管”?专家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危重病人有好几种,如有外伤需要急救综合处理的、食物药物严重中毒的,以及终末期恶性肿瘤、器官衰竭的病人。”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主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主任医师介绍说,这些都可能是濒死病人,但要区别对待。

外伤、中毒病人,早期积极急救干预还是值得的。因为有些病人经抢救,可以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对拔掉管子后能康复的病人,那肯定还是要插管治疗的。即使是终末期恶性肿瘤的病人,也要区别对待。如输尿管堵了,从尿道插管疏通输尿管,肾功能还可能恢复,这种插管是有价值的。

但有些病人肝功能肾功能等衰竭了,即使插管也只能多活三五天,这样意义就不大。还有一些植物人,因为脑组织的损伤不可逆转,即使花了很大代价抢救过来,其生命也失去了意义。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庭不顾一切地抢救垂危的亲人而倾家荡产,结果“人财两空”——亲人没有存活,家庭因为巨额的医疗费用开支而债台高筑。

“中国人讲孝道,讲亲情,应该贯穿在整个生活中,而不仅仅在病床前或在手术室。”专家认为,家属有表达情感的权利,但关键在于医生的引导。所谓医学伦理,既要强调为病人服务,也要强调对家属的关心,从医学角度出发,尽可能简化不必要的医疗行为,甚至放弃,例如“不插管”可以让临终患者多一份尊严。当然,前提是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而不是一开始就放弃。

“医生永远是无奈的,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成多是给医学和医生发挥作用的。”欧阳主任说,医疗对寿命的延长只起到10%的作用,等到靠医生维持健康,已经太迟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