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李帅 马俊杰 文/图
核心提示:说起人行天桥,莆田人往往会说“人行天桥在涵江”。涵江的两座人行天桥,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莆田最早的天桥。而除此之外,莆田再也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天桥”。当前交通状况日益严峻,市民建议建设人行天桥的呼声越来越高。
仅有涵江两天桥
日前,记者来到涵江区,看到位于涵江市场和位于车站的两座人行天桥并驾齐驱。它们相距不远,都地处涵江繁华地带,横跨324国道。
在涵江市场,记者远望人行天桥,桥身呈弧形,身喷淡色油漆,似彩虹腾空而起,给人一种流畅、简洁的感觉。当地群众说,涵江那么早建设人行天桥,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涵江的经济实力。
记者了解到,涵江市场人行天桥,曾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电视明星桥”。因为这座桥造型漂亮,频频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无论是介绍涵江新变化,还是天气预报的背景,都少不了这座涵江地标性建筑。
涵江另一座天桥“车站人行天桥”,被涵江人称为“蘑菇桥”,因为在上桥的地方,各有一座小亭子,模样就像蘑菇一样。在老百姓心目中,它们还是两座安全桥。一位老伯说,有了这两座桥,人在桥上走,车在桥下行,保障了安全。
人大代表曾提议建人行天桥
涵江早在上世纪就建了人行天桥。而目前,环顾莆田市区,人流密集的路口却无一座人行天桥。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挤,市民中越来越多人呼吁增设人行天桥。
今年莆田市两会,莆田几位人大代表就提出在东园路市法院处设置人行天桥的建议。对此,莆田市城乡规划局却认为,不宜在此设置跨街人行天桥。据莆田市城乡规划局相关人员分析,东园路至体育中心一带的路幅为44米,其他路段均为52米,两侧建筑逼近道路,形成瓶颈。若再在瓶颈间设置跨街天桥,在空间上将会更加紧凑,景观天际线受影响。
最后,莆田市城乡规划局建议采取人流地下通行措施,在东园路与镇海路交叉口处设置地下过街通道,该方案将上报市里研究决定。
市区达不到建人行天桥的要求
莆田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潘金春告诉记者,根据莆田市区交通流量的调查,莆田市规划部门认为市区主干道大部分交叉口的步行人流量均达不到设置人行天桥的要求,且受到主干道两侧建筑的限制,已没有过多的空间来设置人行天桥的梯坡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莆田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解决主干道行人过街问题。一种是在市区主干道人流主要通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过街,主干道之间,主干道与次干道的交叉口,一般采用渠化设计并采取设置安全岛方式方便行人二次过街。另外一种是每隔250-300米相应施划人行过街横道。还有一种是在现状步行人流量较大的文献路步行街与胜利路、北大路交叉口,除了在路面上施划人行横道外,还可以通过人防工程口部,也就是地下通道过街。
普及一下
设置人行天桥要求(满足其一即可):
一是横过交叉口的一个路口的步行人流量大于每小时5000人次,同时进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大于每小时1200辆时;
二是通过环形交叉口的步行人流总量达到每小时18000人次,且同时进入环形交叉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每小时2000辆时;
三是行人横过城市快速路时;
四是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道口,因列车通过一次阻塞步行人流量超过1000人次或道口关闭的时间超过15分钟。
根据规定,人行天桥设计还应符合城市景观的要求,能与附近地上或地下建筑物相融合。同时人行天桥的出入口应规划人流集散地,面积不宜小于50平方米。
“当量数”是指将各类型自然车辆数按对应的车辆换算系数换算成标准当量小客车的交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