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周锡银/文 关铭荣/图
核心提示:从桂湖收费站出发,沿着福温高速大约走170公里,便到达福鼎市硖门乡柏洋村。陶醉于一路一半是海、一半是山的奇幻美景,柏洋村比预想的近多了。
出柏洋收费站,左拐数百米就能看到石雕的“柏洋村”的大门。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整齐划一的联排别墅让人惊叹。柏洋村老村支书王周齐,跟我们讲起十多年来,柏洋人走出山坳“茅草房”,打造“闽东第一富村”的巨大变化,回忆起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关心闽东茅草房改造,改善闽东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故事。
【记者体验】从山坳草棚到山下整洁的村道、别墅
11月下旬,站在两根浮雕石柱架起的柏洋村门口,一条笔直的村道干净得让人惊叹。
村道两旁,新房、别墅整齐划一,屋前大红灯笼随风摇曳。小树下,母鸡领着一群刚孵化的小鸡仔在草丛里追逐觅食,依然能让人闻到一股浓浓的乡村气息。
沿村道中段右拐,就能看到挂着红灯笼的三层水泥砖房,这是雷增喜的新家。从山上搬到山下的雷家,是新旧柏洋变迁的一个缩影。
但雷增喜正在山上打理果园子。我们决定上山。车绕着蜿蜒的山路,穿过层层梯田的丘陵,约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一处海拔600米的小山坳。
在果园另一侧,有条几近荒芜的碎石小道,小道左上方坐落着几栋残破不堪的老木房。
“这就是我的老家。”年近花甲的雷增喜说,以前住在草棚里,遇上大一点的台风天,草棚经常被掀翻,后来又搬进木房子,但木房也经不起台风的折腾,漏水是常有的事。
2000年初,在王周齐的说服下,雷增喜从田头村搬到了如今的永和新村,建起了水泥砖房。现在,雷增喜在山里辟了一处苦柑园,一年到头能赚个两三万元,加上女婿在村里企业打工的收入,家里年收入能有个五六万。
【亲历者讲述】习近平实地考察提茅草房改造方案
作为柏洋村由贫困到富裕的创造者和见证者,王周齐有着一肚子说不完的故事。
十几年前的柏洋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山村,25个自然村里,有21个坐落在各个山头,每逢村里开会,光通知村民,就得跑好几个山头,一趟会,没跑个几公里路是下不来的。
如今,25个自然村整合成5个自然村,500多户农民搬进了位于高速公路旁整齐干净的新村,王周齐将它取名“永和新村”,寓意畲汉永远和睦。
聊起永和新村,王周齐彻底打开了话匣子。1997年,一份来自省政协的调研报告摆在了习近平的案头。报告反映宁德市霞浦县部分村民仍住茅草房,生存状态与当今社会相去甚远。看了报告后,习近平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办法,并亲自下宁德基层实地考察,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省委提出全面实施闽东茅草房改造方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周齐开始着手柏洋村的“茅草房”改造工程。他跑遍大大小小十几个山头,开了36场村民会议,说服住在山区茅草房的农民搬下山。最后,位于地质灾害村的287户、1220名村民,相继搬离茅草房。2000年,一座崭新的“永和新村”正式落成。
住的地方有了,但村民们靠什么维持生计?
王周齐决定利用高速公路150亩弃渣地,建立柏洋工业小区。2000年,他踏上北上浙江南下广东的招商引资之路,到2011年先后引进了7家企业。
“村里85%的人,现在都在村里的企业上班。”王周齐笑着说,以往村里人外出打工,现在变成外省人到柏洋村打工,如今已有600多名外来工住在柏洋村。
“前年,习副主席来看望我们,我们发展的信心就更足了!”王周齐回忆说,2010年9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柏洋村视察,对柏洋村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记者观察】好干部一个村的宝贵财富
村的发展离不开村干部,柏洋村有如今这样的成就,老村支书王周齐应记上一功。
王周齐有多重要?换句话说,一个真正用心为民办事的干部,对一个村庄到底有多重要?
18年来,王周齐弃商从政,接任时,村里欠下43万元巨债,他不仅拿自己的钱补上,带头不领工资,还亲自卖竹笋、杨梅为村里还债,还了6年的莫名债,他没有一句怨言。
还清债务后,王周齐领着21个山头的百姓住进了象征和睦的“永和新村”。为提高村民收入,他十年奔走,请来7家企业,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土地的租金也平分给了村民,并说服企业家让村民入股做起了小股东。
2011,柏洋村年全村生产总值12亿元,村财收入430万元,人均纯收入14850元。而当年,宁德全市农民纯收入为7756元,柏洋村高出近一倍。闽东第一富村,柏洋当之无愧。
究柏洋之富,在其官,在其位谋其政。福鼎硖门乡下辖硖门、东稼、柏洋、斗门头、秦石、渔井、青屿头、瑞云、青湾9村,而柏洋村地处偏远山区,相较之下,无优势可言,但独有柏洋异军突起,一骑绝尘。
由此可见,村干部对于一个村庄有多么重要,一个农村要想发展好,抛开自身劣势不谈,村干部能有一颗为民办实事的公心、恒心才是这个村最大的财富。如果村村都有王周齐,那么村村都可以是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