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朱敏敏 张超晖 文/图
感动理由:她是海拔八百多米的闽清县上莲乡后佳卫生院的女医生,提着药箱不分日夜游走在田垄里为村民看病,数十年如一日。她叫林丽钦,已经在这里坚守20年,她用自己那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照顾千余名常住乡亲健康的重任,成了乡亲们最踏实的依靠。她不是迁徙的候鸟,是守望在大山里的“最美女医生”。
来卫生院第一天,累得腰直不起来
云雾缭绕间,记者一行驱车越过了数重山,拐了百余个弯,终于到达了距离闽清城关近60公里、海拔800多米高的闽清县上莲乡后佳卫生院。
1993年7月,林丽钦从福清卫校毕业时,刚满20岁,被分配到后佳卫生院。来卫生院的第一天,天空下着雨,她发现这里天寒地冻,常温比平原低了五六度。而自己背来的薄薄被子,根本不足以御寒。空荡荡的土木结构的屋子内,称得上家具的就是一张破旧的桌子和一个床架。纵然这样,这些还都是借来的。
“刚来这里,我就发现肩上的工作任务非常重。”林丽钦说,第一天,她被要求去给村里的孩子打预防针。不但道路泥泞,有些远的村民家,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那会儿,村里有些老人不了解预防针是什么,见医生来了,就把孙子藏起来,不让打针。第一天上班,她挨家挨户做工作,给孩子打预防针,直到夜里,才冒雨摸黑回到卫生院,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陌生的第一夜,她有些纠结。留还是走?如果走了,这里没有一个女医生,要是村里的孕妇生孩子,怎么办?她久久无法入睡。而后,她决定留下来,能帮一个是一个。
节假日出诊,是家常便饭
2005年后佳撤乡,并入上莲乡。山村卫生院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医护人员有的辞职、有的调走,而后只剩林丽钦和一个返聘的药房工作人员。
开处方、抓药、输液……记者注意到,穿着白大褂的林丽钦一直都在忙碌。“这些年了,忙习惯了。每当看到病人康复后的笑脸,就会忘掉一身的疲劳,感到十分欣慰。”林丽钦坦言,她每天7点20分来卫生院,平均每天要给15个以上的病人看病。顾不上吃饭、节假日出诊,已是家常便饭。
预防保健,这可是一件苦差事。不时会看到她游走在乡间,为适龄儿童注射疫苗。对患有疾病或外出的儿童,她都得逐个登记下来,等下次补种,决不让一个娃娃漏掉。
不单看病和预防保健,她还对村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的患者定期回访。
采访当日,记者跟随林丽钦走在田垄里,到66岁的高血压患者池明和家,为他和他91岁重病卧床且患有高血压的母亲测量血压,建立健康档案,并向村民们普及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
拒绝高薪诱惑,早把病人当亲人
说起丽钦,村民们评价说,“好得没话说”,医生护士一肩挑,坐诊出诊她全扛,20年来,她手头从没有出现过医患纠纷,多项工作评比,均在县里名列前茅。
据当地村民说,后佳有一千多常住人口,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家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且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天气寒冷,气温比平原低五六度,不少来后佳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要么高薪跳槽,要么辞职不干,而丽钦一呆已经20年。
林丽钦说,刚来时,她每月工资是171.5元。过了几年,也还是几百块。其间,不时有人来找她,动员她到县城一家医院上班,那里条件好、工资高;也有人要高薪挖她去大型的门诊部。
可林丽钦始终没有抛下这里。她说,“如果我走了,这里的村民生病多不方便,村民们很理解我,我也早把他们当亲人了。”
然而,很多村民不知道的是,他们眼中说话细声细语,从不会对病人大声的林丽钦,当年怀有身孕时,曾因为接到急诊,挺着大肚子,在山路上颠簸了二十几公里,险些流产。
说起今年16岁的儿子,林丽钦一脸的愧疚,太忙了,顾不上他。难得今年元旦,儿子放假两天,回到后佳。林丽钦又是给病人看病,又是出急诊,根本没时间陪孩子。好在儿子也挺理解的。
林丽钦的丈夫池先生,在闽清池园镇一所学校教书。一下班或者一有空闲,他便成了卫生院的“志愿者”。他忙前忙外,又是帮忙患者,又是打扫卫生院的卫生,没有一句怨言。病人喜欢去找他们夫妻聊聊,说说心里话。池先生说,硬要说是坚守的话,其实也就是一种习惯。病人离不开丽钦,再累也应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