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进
本报讯 “银行工作人员推销黄金产品时,一个劲地说盈利,却不提示风险,也不告知要收高额手续费。”昨日,福州罗女士拨打本报968111反映,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游说下,她买了1000克黄金,两个多月时间,损失了18000元,其中手续费高达14000元。
罗女士说,去年11月初,她到一家国有银行位于福州晋安区埔乾路上的网点办理业务,银行员工见她账户里有近百万储蓄,建议她购买黄金产品。当天她拒绝了,但她办理了该行的白金卡。几日后,她到这家网点领取白金卡时,银行员工又建议她购买黄金,“银行员工说如果我前几天买了1000克黄金,现在已经赚了3000元了”。
罗女士说,她当时就心动了。由于孩子婚期渐近,近期她一直关注黄金行情,发现震荡幅度很小,“每克就在两三元之间震荡,即使亏损也不大”。于是,她花了35万多元,购买了1000克的实物黄金,并交由银行保管。
罗女士说,该行员工一个劲地宣传黄金收益,但没有告诉她购买1克该行实物黄金手续费是14元,“也就是说黄金每克要涨14元,才不亏本,要知道这样,我肯定不会买。”她说,她原以为1000克黄金手续费不过一两千元。之后,她从别的网点得知手续费一事后,立刻和该网点联系,但该网点只是送给她小电器等礼品,不肯承担她的手续费损失。
昨日,就此事,记者前往该银行省分行进行了核实。该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销售过程中,银行人员已提示罗女士投资实物黄金存在风险,实物黄金卖出时需要收取一定手续费等。罗女士购买两个月后卖出,正值黄金波动期间,短期内有可能产生损失。
记者获悉,昨日,罗女士卖掉黄金,每克损失4元,1000克损失4000元,加上手续费14000元,总共损失18000元。
□新闻延伸
理财产品销售纠纷多
记者了解到,随着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量上升,销售纠纷不断。近日,记者也亲历此类纠纷。某银行客户经理向记者推荐一款货币基金,强调收益高。记者认为货币基金在工作日内可随时赎回,因而购买。不料半个月后,记者却发现无法赎回,一了解才知道,该货币基金需要封闭23日才能赎回。
采访中,记者发现,理财产品销售纠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投资者购买时没有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二是银行员工口头误导,夸大产品收益。
福州王女士说,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金融术语多,页数也多,普通投资者分不清重点,往往都是听客户经理介绍后进行购买,但客户经理往往并不提示一些不利于销售的条款。她说,去年五一节前,她也是听了客户经理的建议,购买了一款短期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但节后到期后发现无法赎回,一了解才知道这款产品设有每日赎回限额,如果当日赎回超限,则无法赎回。但推销该产品时,客户经理绝口不提这些关键细节。
投资提醒
采访中,福建新世通律师事务所洪芳芳律师说,在此类纠纷中,投资者往往吃哑巴亏。因为银行往往能提供投资者签了字的合同,而合同中,银行对手续费、产品风险等都作了提示。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最好对销售现场进行录音,以便界定购买时是不是被误导了,银行是不是已经尽到风险告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