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1版:今日关注·国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军工专家郑哲敏王小谟 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王小谟:“磨”出最先进的预警机
郑哲敏: 助“力”两弹一星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哲敏: 助“力”两弹一星
师从钱伟长、钱学森,遵父命学科技报国
▲ 1993年,郑哲敏参加美国工程科学院年会
 

核心提示:郑哲敏身上,有许多同时代科学家的共同烙印:聪颖好学、名校出身、师从名师、游学西方、归国报效、成就斐然……但对于这一切,他本人只是淡淡地说:“都是机缘和运气。”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88岁的老人笑容可掬,年近九旬、功成名就的大科学家却仍旧每天坚持做家务、上网、带博士生,闲暇时,看看哲学书,听听“不太热闹”的音乐。

遵父命 好好读书不走经商路

父亲郑章斐是第一个对他影响深刻的人。郑章斐出生在浙江宁波农村,自幼家贫,念书不多,但聪敏勤奋,16岁时到上海打拼,从学徒做起,最终成为著名钟表品牌“亨得利”的合伙人,分号遍布全国多地,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郑章斐崇尚文化,决心不在子女中培养一个商业接班人,朋友也多是医生或大学教授。

郑哲敏1924年出生在山东济南,是家中次子。8岁那年,父亲对他说,经商让人看不起,以后不要走做生意这条路,要好好读书。

1943年,郑哲敏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昆明合办的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录取,因哥哥郑维敏已在此前一年考入西南联大电机系,郑哲敏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南联大,以图科技报国。

进名校 坐飞机上大学师从“二钱”

因家境富庶,当年郑哲敏是坐着飞机去昆明上大学的。然而,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读书的三年里,学习和生活条件却很艰苦。

这期间,他遇到了第二个对他影响深远的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郑哲敏说,钱伟长对他的重要影响,一是使他从此确定了研究力学的道路,二是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对他影响很大;三是钱伟长是当时有名的“进步教授”。

1948年4月,在梅贻琦、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并于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钱学森也因此成为他人生路上第三位影响深远的导师。

回祖国 开创爆炸力学学科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这是郑哲敏回国前,导师钱学森对他的叮嘱,也成为他人生的主线。

1954年9月,郑哲敏从纽约乘船离美,辗转欧洲,于次年2月回到祖国。投奔恩师钱伟长。当时中科院还没有力学所。钱学森回国后,创建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参加了这项工作并成为该所首批科技人员。

因中苏交恶,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那时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两弹一星”研制。1960年,郑哲敏受航天部门委托,研究爆炸成形问题。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并将开创这门学科的任务交给了郑哲敏。

郑哲敏的研究为中国火箭上天、核试验、改变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出于对爆炸事故和灾害的忧虑,郑哲敏组织开展了粉尘燃烧和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批重大实际问题。在他的倡导组织下,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灾害力学、环境力学、热弹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使爆炸不再仅是破坏手段,也成为建设手段。

说心得 搞科研要经得起寂寞

年届九旬的郑先生现在每天时间安排很紧凑。“我起床后自己洗衣服、晾衣服,把做家务当做锻炼,上午到力学所上班半天,下午在家上网至少两个小时,天气好就出去散散步。”

总结自己长寿的“秘诀”,他说:“主要是多走路,不大吃大喝,睡觉基本正常,看病‘勤快’。”

如今,郑先生仍旧亲自带着博士生。学生李世海说:“有时候我参加社会活动多,他就会严肃批评我,告诫我要潜心研究。”

“只考虑‘近利’,必然影响他的成果和决心。”他语重心长地说,搞科研更多的时候很苦、很枯燥,要经得起寂寞。

闲暇时候,先生喜欢看一些哲学、科学史的书,听一些“不太热闹”的音乐,最喜欢巴赫和贝多芬。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