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多个城市最近遭遇的雾霾天气,让一个在外国人中间流传若干年的略带玩笑的叫法——“北京咳”,成了热议话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何权瀛近日表示,“在没有找到明确证据之前,不能说什么‘北京咳’这是对北京的侮辱!”(1月21日《经济参考报》)
一些医生抵制“北京咳”,其心情可以理解,但上纲上线称之为“侮辱”,就神经过敏了。民众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只能将这种十分普遍却又难以解释的水土不服现象无奈称为“北京咳”——到了北京感到干咳咽痒,离开北京后症状自然消失。
前些年,“新德里肚”也广为流传,许多外地游客到了印度首都就拉肚子,研究表明这是因为饮用了当地被污染的水引起的。同样,“北京咳”的背后,空气污染难逃其责。持续雾霾天气让积累的空气问题集中爆发,北京等地PM2.5屡创新高。对北京人来说,“北京咳”或许有些刺耳,但它不是侮辱而是警钟。
与其对“北京咳”打口水战,不如正视问题,加以反省和解决。如果否定“北京咳”进而掩盖空气质量恶化的事实,势必衍生更多的“北京X”。到那时,就不仅仅是听起来不舒服的问题了,公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