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游龙潜海夜捞观赏鱼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龙潜海夜捞观赏鱼
渔民继承了祖先开发南海的传统和精神,叼根管子潜水捕鱼,展现了南海的美丽和富饶
因网箱捕捞提前完成,“海都记者南沙行”预计今日返航

美济礁礁盘内,一艘渔船漂浮在平静的海面上
白天拍摄的美济礁海底,五彩斑斓的热带观赏鱼悠游珊瑚礁之间
渔民钻出水面,手上的渔网里已捕到一条观赏鱼
 

N本报特派记者 张志宏 马海涛 发自南沙美济礁 本报后方支援记者  周德庆

关注理由:潜海捕鱼,就靠一根简单的呼吸管,这种独特的捕捞方式可上溯至宋朝,是闯荡南海的中国渔民代代相传的看家本领。昨日傍晚,美济礁的渔民,给记者表演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绝活。老渔民如游龙潜海,一下子就捞上来二十多条观赏鱼,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南海的美丽和富饶。他们不仅继承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捕捞方式,还继承了向海而生、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

如果一切顺利,“海都‘渔家乐’,记者南沙行”的特派记者将于今天上午从美济礁启航返回三亚。

【航海日记】

老渔民潜海就叼一根呼吸管

美济礁终年气温都在25℃~30℃,水温也在27℃左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美济礁成了珊瑚和热带观赏鱼的天堂。

渔民说,去年7月,他们曾运一船老虎斑和2000多条观赏鱼回三亚,被一抢而空。这让礁上的渔民多了一项产业,就是捕捞观赏鱼。

观赏鱼是怎样捕捞的呢?记者找到了船长邓老大,他神秘地说:“天黑以后,你们就知道了。”

晚上6时许,夕阳落在海平面上,红日染红了天边的云彩,晚霞映衬的海面,美艳又恬静。

邓老大找来一艘小船和一位老渔民,带上记者向环礁出发,看捕捞观赏鱼。邓老大郑重地介绍,这位老渔民叫王照和,和他是老乡,都是琼海人,今年五十多岁了,“他是船上的厨师,晚上就让他来表演如何捕捞观赏鱼”。

邓老大说,捕捞观赏鱼要在晚上进行潜水作业,那时鱼儿都已经睡觉了,渔民用手电筒一照,再对着鱼头喷一点渔药,鱼儿就会昏沉沉地从石缝中游出,“渔网一抄,就捉住了”。

看着将要下水的老王,记者心生疑惑:“潜水需要很好的肺活量,还是一个体力活,他年龄这么大了,行吗?”

老王个子不高,略有些发福,看上去稍显笨拙。聊着聊着,船就开到了环礁的边上。用手电筒一照,海水清晰可见底,水深约4米,水下长着众多形状各异的珊瑚。邓老大把船速放缓,老王熟练地穿上潜水服和脚蹼,戴好潜水镜,叼了一根呼吸管,再拿上防水的水电筒和网兜就溜下海。

下水后的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动如脱兔。只见他一手握着手电筒,一手拿着网兜,靠着脚蹼的力量,把头埋在水里,晃动着手电,寻找目标。突然,他猛地一下把头扎进水中,划动几下脚蹼,整个人就潜入了海底。

清澈的海水中,手电的光透上水面,形成浅蓝色的光晕,在漆黑的海面上,犹如一颗夜明珠在闪闪发亮,构成一幅奇幻的美景。

美济礁至少有几十种观赏鱼

正看着入神,光晕从海面升起,老王冒出头来,他高举一个网兜,要小船靠近。邓老大接过网兜,把抓到的一条观赏鱼投入船上的活水舱内。在随着船身晃动的海水中,这条橘黄色的小鱼很快就苏醒过来,摇摇晃晃地在水中游动起来。

邓老大说,这条热带观赏鱼叫凤尾鲷,批发价至少要十几元一条。老王放下鱼后,抄上网兜,又消失在海面上。

海底透上来的光晕在移动,没过多久,老王又捞上了一条青色的鱼,约3斤重。“这是青衣,身上的鳞片是青色的,如果是红色的,就叫红衣!”邓老大一边把鱼倒进活水舱,一边说,它既能作观赏鱼,也可作为食用鱼,每斤约40~50元,算是比较名贵的鱼种。

似乎是要让记者亲眼见证美济礁的丰富物产,老王就像蛟龙般在海里游动,一会工夫,他就捞起了二十多条形态各异的观赏鱼。直到记者示意,他还不肯停下,又从海底捞出一株海柳、一只小海参和几个贝壳,甚至还捞到一只寄居蟹。看着寄居蟹憨态可掬地背着硕大的海螺壳爬来爬去,大伙都笑了。

邓老大说,据他的经验,美济礁里至少生活着几十种观赏鱼,十多种的螺和贝壳,还有海参、海星等,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就像是一块尚未被发掘的处女地。过完瘾后,大伙又把捕捞上来的观赏鱼放回大海。

潜水捕捞可追溯至宋朝

看到老王在水下的潇洒英姿,记者很心动,也按照他的方式下了水。可一到水下,记者根本就跟不上老王的速度,很快就回到船上,“老王太厉害了,我一到水里,就没了方向感,他已经在水下呆了一个多小时,还这么有体力,太佩服了”。

回到船上稍作歇息,老王说,在他们老家,男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潜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本领,“没什么了不起的”。

来之前,记者翻阅资料了解到,从宋朝开始,海南岛上的渔民就开始在南海的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捕捞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珍品,而潜水的方式就是口中叼一根管子,用来在水下转换氧气。这种特殊的作业方式一直持续至今。

“哪里有珊瑚礁,我们就奔向哪里。”邓老大说,祖先们向海而生的传统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

为了早日将首批“爱国鱼”送回福建,昨日,渔民加紧捕捞网箱内剩下的鱼,也加快了放血、刮鳞和入库的工序,到了下午,已全部捕捞完,比预计的提前了一天。如果天气好,“京太渔01号”将在今日上午启程返回三亚港。

【后方互动】

今日暂停预购

昨日,“海都‘渔家乐’,记者南沙行”继续受到社会各界的热捧,不少读者和网友纷纷来电或留言,称赞本报此次“新年走基层”特别行动。

海都网一位呼和浩特的网友说,此次“南沙行”的特派记者马海涛是他的老乡,现在,老家的人都在为他骄傲,认为他为家乡争了光,并祝愿他此行能稳稳地去,平平安安地回。对本报的另一名特派记者张志宏,海都网网友说,他远洋出征南海,可以评上“年度爱国青年”了,一定要“顶一下”。

截至昨日,已有超过3000名市民拨打本报热线968111预购“爱国鱼”,但因运回福州的只有1500箱,今起暂时不再接受预购,本报将按报名预购的先后顺序组织市民购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