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6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卢甫圣艺术大展 明日省美开幕
隋建国:造出桃花源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隋建国:造出桃花源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著名雕塑家。中国观念雕塑领军人物。
隋建国作品:《倾斜的桃花源》
 

N本报记者 郭大路/文 游光霖供图

1月27日,《着色雕塑——隋建国与他的几个学生》刚刚在福建省美术馆结束为期两周的展出。这天是星期天,还陆续有意犹未尽的观众前来,要挤进福建省美术馆再看一次作品,结果省美不得不专派工作人员在门口挡驾:“对不起,展出已经结束。今天不再开放……”

这一天,是省美举办的隋建国小型见面会,本报记者终于在现场见到了传说中的中国观念雕塑领军人物、著名雕塑家隋建国。

听隋建国解说作品

北方传媒镜头下的隋建国,从来都是豹眼环睁、两撇浓须如李大钊般凛凛生威,来到福州的隋建国却全然不同:眼神内藏、髭须轻蓄,一件薄羽绒服熨帖清爽,奔六的人看起来温文尔雅如四十许。有称他领导、尊他大师者,隋建国一律谦和笑笑,并不提高声线,只说:“我首先是一个艺术家……我的学生也都是独立的艺术家,我和他们之间,是艺术家对艺术家的平等关系。”瞧瞧,在艺术界,越是大腕,往往越谦和淡定;迫不及待妄自尊大作权威状的,多是不上台面的土包子。

在省美的见面会现场,隋建国专为本报读者解说他的作品:“《倾斜的桃花源》是我2008年的作品。其实,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越狱》,前几年的非常流行的美剧。《越狱》里有一位天才的数学家,精神失常。在逃出监狱后,他在路上的一户人家里看到一张荷兰的风景画——你现在看到的是风车、奶牛、挤奶女工,是我用传统的方法制作的画中场景之一,现在我用60度的倾斜角度把它们悬挂在空中——看到这张画,数学家很高兴,说,我找到了我的理想国!我要去追寻它!他抱着这张画继续逃亡或者寻找,在湖畔的高楼顶上,在追捕中走投无路的时刻,他抱着这张画一跃而下……”

“那么,这是一个美好但悲伤的作品。”记者问:“美好但倾斜不能落地,是说,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你的桃花源在哪里?”

“外国人叫理想国,中国人叫桃花源。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我的‘桃花源’,当然在中国。”

改造出自己的桃花源

“中国有桃花源吗?没有。但是你可以改造出自己的桃花源。”隋建国说。

1975年,19岁的隋建国成了青岛国棉一厂的工人。在看到厂里退休工人那种“看得到尽头的生活”时,年轻人不能甘心庸常,开始了追寻理想的道路——先是学水墨画、接着从头学素描,1980年,他考入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1986年,再考入中央美院读研,留校。20年过去,当年的小工人成为中央美院的大教授,如今的隋建国是央美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从1997年的《中山装》开始,隋建国找到了传统现实主义塑造方式与当代艺术方式之间的契合点。他的中山装作品最高拍卖纪录,是一件300万港币。

“那么,艺术和金钱是矛盾的吗?”现场有人问隋建国。

他的回答是:“市场,给了艺术更多的自由。”

2007年,隋建国得到一个很有趣的机会,“上海华侨城大概有两平方公里左右,可以把我的作品放在这两平方公里里面,这里面有很多楼房、道路、河流,我选择的方式是一年放一个(我的作品),我能活多少年,能放多少年。”何止如此,这几年来国内每个当代艺术大展,都必然要出现隋建国作品。而师从隋建国的,如今大多已是成名成熟的艺术家。单是福建籍的陈文令、向京和卓凡,都早已赫赫有名。

在省美现场,本报记者让他说说另一件恐龙作品的捐赠内幕。“其实这个事情是我太太做的。我太太李艾东是央视少儿频道制片人,特别喜欢孩子,筹集了30万元捐建马耳山小学,我觉得这个事情特别好,当然要支持。那个地方是出产恐龙化石的地方,我只是做了一个恐龙雕塑给孩子们。”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