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王海鸰说女人:坚持自我 学会包容
“玩泥巴”的福州人
感恩新闻
“我与图书馆”活动 又可以报名参加啦仅限今天
健康与健康管理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玩泥巴”的福州人

 

N本报记者 宋晖 黄孔瑜 文/图

1月28日,卢佳伦又是一夜不眠,他喜欢在凌晨时分守在他不大的陶艺工作室里,一把黏土玩于股掌,不多时则成形态各异的陶器——年过半百的老卢是一位痴迷火与土的职业陶艺家,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一直热恋着“泥的激情”。

老卢的“薄胎”情结

凌晨的这段时间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脉搏的跳动声,老卢喜欢这种静。

他的转盘慢慢转动着,手打湿后那团冰冷的泥就变得温软柔和起来,手指稍一动,那团泥就顺从地改变它的形态。这一晚,卢老师要拉一个薄胎酱釉细陶罐,“薄胎”对卢佳伦老师来说是一种情结,极薄的胚,薄到0.7毫米,这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他让自己放松、屏住气,聆听泥呼吸,这时只要有一点嘈杂,也许他拉的胚就将前功尽弃。

薄,是技术活,但老卢看来,“有多薄并不值得炫耀,而在乎于这是福州传统制陶人的技艺,应该传承下去。”据老卢介绍,薄胎酱褐釉陶器宋代时产于福州西北郊的洪塘窑址,上个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时曾挖掘出大批陶罐,无论造型、胎质、釉色及工艺,都与日本传世“国宝”唐物茶入(装茶所用小罐)几无二致,在日本茶道器中堪称“圣品”。“日本人奉为国宝,而我们更不敢丢,这是祖辈遗存的文化瑰宝,是福州陶瓷艺术显赫的名片。”说起这档事老卢极为感慨。

在福州做陶不容易

正是这“不敢丢”,让卢佳伦不久前牵头创办了福州市陶瓷艺术研究会,他觉得这是一种责任。这么多年来有多少与陶结缘的人还未释怀。在福州做陶不容易,没场地、没窑、没设备,甚至没有好泥,特别是制作技艺和烧造工艺远不如瓷区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学陶的朋友都转行了,‘靠谱’一些的有做装修、漆艺、雕塑、画画的”,只有他仍做着陶艺梦。

老卢靠着自己的摸索改装了电窑。烧陶瓷要求温度高,电窑用电大,夏天不敢用容易断电,老卢只在冬天凌晨时候烧陶,一炉陶要烧到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避开用电高峰。

陶瓷艺术研究会的沙龙活动常常就在他的简单却也有情趣的工作室里举办,这里随意摆放着许多盆盆罐罐,喝茶用的茶盘、茶杯都是他们亲手做的,和做陶的朋友一起比陶夸宝,倒也聚了些人气。“就为了给喜欢陶的朋友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平时还得走出去,拜访老师学者,到窑区考察。现在他烧制的陶瓷也得到台湾陶艺界的关注,也有国内外陶艺家前来交流……”

老卢现在是福建师大协和学院的客座教授,为了这门福州的传统艺术能传给大学生,陶艺、雕塑课,一周16节,靠这笔讲课费养着自己的梦,“让年轻人了解喜欢上我们福州自己的陶瓷文化,我很快乐”。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