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文/图
本报讯 莆田民俗活动少不了一项摆“斋菜”。细数莆田斋菜,涵江楼下街李家制作的“水族斋菜”可谓另类,是用新鲜完整的海鲜制作。李家这一项富有乡土特色的水族斋菜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如今,水族斋菜面临百年工艺难传承的局面。
作品曾被妈祖文化展馆收藏
李金林是李氏水族斋菜第四代传人。他拿出一个纸盒,拆开包装,一只只穿着五彩斑斓服装的小鱼小虾展现在眼前。他打开另一个纸盒,露出一把把小巧精致的“乐器”。李金林小心翼翼地把小鱼小虾立在纸盒上,又让它们拿起各种“乐器”。顿时,一个鱼虾演奏莆仙“十音八乐”的场景赫然呈现在眼前。
李金林说,手艺传给他后,他在先辈制作的平面斋菜上做了改良,让鱼虾站立了起来,又给鱼虾缝制了衣服,戴上了礼帽。早在几年前,他们家制作的《水族朝圣》36件作品全部入选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供品展,作品被妈祖文化展馆永久收藏。
制作繁琐后辈不想学
传统斋菜均为素斋菜,原料全是香菇、金针、豆腐皮等素食。而水族斋菜主要原料则是海产品,属荤斋菜。制作要选择新鲜完整的小鱼、小龙虾、虾、蟹、蛤蜊、虾蛄等海鲜。
李金林的爱人说,现在海水污染,适合制作水族斋菜的海鲜可遇不可求。现在市面上的鱼虾多为养殖水产,养殖的海鲜是无法制作成斋菜的。这是手艺难传承发扬的一大原因。
制作小道具和小服装工艺精细,完成一盘水族斋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制作难度大,花工费时,成本又高,如今李氏后辈多不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