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何旌 实习生 陈聚星
在一个小故事中,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呢?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听,多做,少说话呀。福州大学的林文泰老师深谙故事中“多听”的道理,在他给学生上过的新闻课中,学会倾听,是他告诉学生们写好新闻的一大“利器”。虽然林老师如今已从校报新闻编辑岗位调任行政工作,但至今仍有不少学生惦记他上过的新闻课——教的是新闻写作,更是人生。
亦师亦友为学生指路
对于自己的学生,林文泰老师感觉“他们和我像兄弟一样”。1987年,刚从大学毕业的他留在福州大学校报任职,其后他执教一些学生的新闻课。课程中,他与同学们亦师亦友,时常有学生给他打电话说没钱吃饭,他就让学生“来我家吃,我给你炒两个鸡蛋”,而学生们毫不客气,常有学生拎上几瓶啤酒,敲响了林老师家的门。
给学生上课,除了教会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之外,林文泰还常常把学生要善于作倾听者挂在嘴边。“做个好记者,不光是要带着笔,而是要用心去倾听,用心去记录,只有这样才能聆听到社会真正的声音。”他积极为学生们联系社会媒体进行假期实践,许多年过去了,他的许多学生都已成为新闻界的精英,只是,大家都还记挂着这位大学里的新闻启蒙老师,有的学生还亲切地称他“泰哥。”
作为学生们的“兄弟”,更多时候林文泰会将自己的经验与学生们分享,指导他们找到自己的路。一次,一位来自山东日照的学生因刚参加学校社团工作,压力非常大,一段时间下来人有些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林文泰就带他去湖边散步。走在路上,林文泰看到路边的一块枯木上长出了绿叶,就指着这个木桩对学生说:“你看这木块好奇怪,根都断了还能长出绿叶。”他们走近细看,林文泰提点学生,“连一块枯木都懂得要将绿色带给大地,那么人呢?”看到学生有些许领悟,林文泰接着说道:“树木把绿叶带给大地,就像人发挥其社会价值一样,人生一世,我们应该把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自己的目标,把失意看淡一些,多一点奉献精神,人也会快乐很多。”
在砖雕、球艺中感悟人生
在林文泰家的客厅里,分别摆着两块巴掌大的砖雕,其上分别有由他亲手雕刻的“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字样。“明德至诚,博学远志”是福州大学的校训。
说起林老师玩砖雕,还颇有来历:在福州大学2008年50周年校庆时,喜欢篆刻的他想要做一份作品送到学校展出,机缘巧合下,他独具匠心地找来两块砖头,用它来搞篆刻。为了这两块砖雕,林文泰可谓煞费苦心——因为第一次尝试用砖头雕刻,对砖头的质感没太大把握,时硬时软,时常要下大气力。那个晚上,刀子刻着刻着,他的手上就磨出了血泡来,但他浑然不觉。
“砖雕完成后,我并没有对它盖印的效果抱很大期望,可后来沾上印泥往纸张上一按,呀,没想到真的还挺有样子。”林文泰说,后来这块“挺有样子”的砖雕,每逢学校有大型活动需要制作学校名片、请柬时就会被“请”出来盖上一个印。
在这之后,林文泰爱刻砖雕的爱好就一发不可收,“金石之气,斑驳厚重。”他说,他喜欢砖雕给他这样厚重的感觉,砖头不语,但是却被赋予了艺术生命。篆刻讲究布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造险与破险”之间取得平衡。艺术如此,生活工作也是如此,张弛有度。除了经常雕刻砖头,林文泰还经常在寿山石印章上刻下他喜欢的诗句,“峰高无坦途”是被他雕刻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说,任何人的成功都是艰苦磨炼的结果,其中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明察世事人生的哲理。
除了雕刻,林老师在业余时间还积极参加网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长期以来都坚持6点起来晨练打球,参加学校网球比赛曾获过校内冠军。他时常提醒学生们,打球能提高自我专注度,还能释放压力,每个人都应该在强身健体中把一切世事看淡——“智慧有用,没有身体再多的智慧也发挥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