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省级政要新阵容解析 重基层和内行“一、二线”可转换
一些协会和中介变官员摇钱树
用制度的笼子“关住”腐败
两会声音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3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级政要新阵容解析 重基层和内行“一、二线”可转换

 

在月前地方两会集中换届后,中国31个省份的省级政要新阵容——省级人大常委会主任、省级政府首长以及省级政协主席“定盘”,并将在全国两会上集体亮相。新阵容有何特点?又意味着什么?记者就此专访中央党校戴焰军教授、国家行政学院许耀桐教授。

“一、二线”打破界线

事实一:政协主席转任行政首长。北京市政协原主席王安顺、吉林省政协原主席巴音朝鲁在地方两会上分别当选为北京市市长、吉林省省长。有媒体形容,这表明政协不再是高官任用“终点站”,发出中共对政协工作更加重视的信号。

许耀桐:过去有人说,党委和政府属于“一线”,人大和政协属于“二线”,到“二线”后就意味着准备退休了。从此次省级政要换届看,“一线”、“二线”并没有严格界线。

年轻化,高学历,更懂行

事实二:学历高,文科背景多。其中,省级政府首长中有六位博士: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云南省省长李纪恒、安徽省省长李斌、青海省省长骆惠宁、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

年龄方面,“60后”崭露头角。换届后,省长一级官员中出现四位“60后”:河北的张庆伟、福建的苏树林、贵州的陈敏尔、新疆的努尔·白克力。1962年3月出生的苏树林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省长。

许耀桐:省级主要领导干部选拔更加重视高学历、年轻化、制度化,这为省级以下干部选拔提供了借鉴,将有利于今后中国干部整体素质的提升。

戴焰军:具有这些特征的省级政要们,在面对大量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时,应该会更自信更懂行。

更重基层经历、百姓口碑

事实三:基层从政经历受重视。31位省级政府“一把手”中,曾任职两个及以上省份经历的逾半。其中,有过三省工作经历的省长有5位,分别是吉林的巴音朝鲁、黑龙江的王宪魁、湖北的王国生、湖南的徐守盛、甘肃的刘伟平。

戴焰军:干部有对基层的深切体验,才能最大限度克服官僚主义和避免“拍脑袋”做决定。另外,干部选拔中更加重视群众意见,群众口碑作为用人重要依据的趋势愈加明显。

地方省部级正职方阵有6位女性

新阵容中的女性政要引人注目:省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两人——上海的殷一璀和重庆的张轩,省长一人——安徽的李斌,政协主席三人——广西的陈际瓦、江苏的张连珍和浙江的乔传秀。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