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南方周末
本次两会上,国家领导人即将完成新老交替。事实上,71岁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多次提到“告别”。十年奔走,十年辛劳。温家宝领导的两届政府,正当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年功过毁誉,且待后人评说,正如他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从天津到北京
每次搬家,周总理的像都挂在他的床头
1942年9月,温家宝出生于天津市北郊宜兴埠镇温家胡同8号。温家宝的祖父温瀛士是著名教育家,早在1930年他就在宜兴埠创办了“普育女子学堂”,后男女兼收,更名为宜兴埠“士范小学”。温家宝5岁入该校读书,直至解放战争时期该校因战火而烧毁。
1954年,温家宝考入南开中学。南开中学注重传统教育,此前包括周恩来、梅贻琦等名人都曾在该校读书,这对少年时的温家宝影响深远。他的大学同窗潘桂堂记得,“温家宝家有一张周恩来总理的照片,就是意大利摄影记者拍的《沉思中的周恩来》,他每次搬家都挂在他的床头。”
1960年,温家宝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温家宝一直想考清华大学,“当年胡同里一个姓刘的东北人,他儿子就考上清华了。”温家宝母亲为此提过好几次,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温家宝错失考清华的机会,“凭他的能力应该没问题”。
温家宝在大学里读地质系地质找矿专业,他读书一贯认真,“我们在五年当中一共学了四十多门功课,他基本门门都是优秀”。潘桂堂记得,在政治上,温家宝也积极要求进步。有一年全班同学到北京清河一个生产大队帮忙收玉米,回到学校没几天,温家宝自己又去了一趟。
西北锤炼
从山沟里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
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作为全班两个党员之一,温家宝在本科毕业时被保送读研究生。1968年研究生毕业时,温家宝主动要求前往“边塞”甘肃,他被分配到武威以西500公里的酒泉,一干就是十多年。
1976年,温家宝由队技术员调任队政治处干事,随后转为政治处负责人。温家宝从毕业到1970年代的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提过工资。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曾经在甘肃地矿局与温家宝共事,他回忆说:“本来他们队上要给温家宝提一级工资,但他表示让给其他的同志。”在那个时候能提工资机会难得,他主动让了。
1981年,温家宝被提拔为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更大的政治机遇也很快到来。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谈到“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
在此背景下,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的孙大光开始在全国地质系统考察干部,为部级后备干部选将。2010年1月13日,在孙大光去世五周年纪念日,温家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称:“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是这样从山沟里被选拔出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从地方到中央
1982年温家宝由甘肃调入北京
在西北山沟里磨砺十四年后,1982年,温家宝由甘肃调入北京地矿部,担任正局级的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1983年,温家宝升任地矿部副部长,分管计划、财务等工作。
对于孙大光的知遇之恩,温家宝心存感念,即便后来到中央工作时,也不忘逢年过节看望老领导。“我父亲不过是发现了一个人才而已,他只是做了一个伯乐。”孙大光之女孙茜苓对记者说。
在地矿部副部长任上不足两年,1985年春天,温家宝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一位曾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近10年、作为温家宝直接下属4年多的人士说,“中组部考察时,发现他各方面才能很全面,人品也好,而不仅仅是个只懂技术的干部。”
从中办副主任到主任,温家宝给下属留下工作非常细致的印象。“我们写的文件,包括研究室的领导都觉得没问题了,他还是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措辞不当等。”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办工作过的吴稼祥觉得,温家宝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
之后,温家宝从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分管的事项愈发繁重。1992年后,温家宝以政治局委员身份兼任书记处书记,主管财经、科技、农业和农村工作,兼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等职务。
上世纪90年代,温家宝在家中告诉老邻居、南开中学的教师李溥,“每天无论多忙,睡觉前我一定看书一个小时。”
敢负责任
2003年就任国务院总理
1998年3月,温家宝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在随后出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那一年夏天长江抗洪抢险行动中,温家宝担任总指挥。
当时,湖北武汉汛情告急,荆江已超过国务院规定的分洪争取水位,舆论急切要求炸毁荆江大堤,分洪以保武汉三镇。当时难以抉择,如果炸堤分洪,公安县将化为泽国,40万人无家可归,并造成15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而万一决口,武汉三镇将遭淹没,损失更非千亿元能计算的。
作为前线总指挥,温家宝最终决定固守大堤。经过护堤官兵艰苦卓绝的努力,大堤保住,洪水终于退下。温家宝后来曾跟老同学潘桂堂说起此事,“除了根据自己的专业做出一些判断外,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听了气象专家和水利专家两方面意见,没听当地人的。”
香港专栏作家马玲在她关于温家宝的一本传记中提到,“温家宝后来跟孙大光说,当时他已做好准备,如果大堤决口了,他会承担一切责任,从那儿跳到江里去。”
《华盛顿邮报》也评价他“具有领袖气质,敢做决定,敢负责任”。在温家宝2003年就任总理后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他说:“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