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陈吉:多才蕴蓄的书法家
桐华:或悲或喜,每个故事气质不同
癸巳吉语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吉:多才蕴蓄的书法家

陈吉当场书写的﹃文化﹄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被围观”的书法家

吉庇路82号。

十多年前,这沿街的门边曾轮流驻扎过商贩的小杂货摊;现在,是一色的青砖外墙,门户常开。3月6日,为时两周的“翰墨载道——赵玉林、陈吉、张文东书法联展”正在这里展出。春日的阳光照在平整的天井上,蒸出廊边的桂花香。丹桂掩映的木槅上,横着一幅从容刚健的“岩骨花香”,花香妙笔,令人心旷神怡。

因为这展,小天井虽然安静却不乏人气,戴眼镜的退休老先生,路过的中年女士,找地儿逛的年轻情侣……一直有观众络绎不绝地看展。

然后,正在小院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陈吉突然被围观了。“啊,就是那个写字的陈吉啊?”“什么写字的!人家是书法家。”接着就有市民欢欢喜喜过来打招呼了:“你不认识我,可是我见过你!我喜欢你的字……”

陈吉的书法之路

陈吉笑着跟市民一一寒暄,回头解释说,“被认识”,是因为“在福州工作比较久”。他这一支陈姓来自闽清,祖父把贸易行开到福州,在鼓楼水部附近买下好几栋楼,到他父亲这一代,就读书。他是1958年出生,上小学后就遇到文化大革命,跟着父亲下放到永泰。父亲没放任他玩儿,除了上山砍柴,寒暑假每天让他写30张米字格楷书。练书法最讲究“童子功”,他这一支笔,几十年来平均每天写上两三个小时,算一算,该有多少个时数?

陈吉十岁回福州,中学上的是格致。从前,格致中学南面有条小路,可以直通于山福州画院,陈吉总抄小路找沈觐寿、朱棠溪等书法老师。陈吉常给沈觐寿打下手,他的书法也就在拉纸磨墨中得了言传身教。“沈老在工人文化宫办书法培训班,我也参加。高中时福州市办书法展,我大着胆子投稿,竟然入选了!后来上福州师专,第一次参加全校书法比赛就拿了一等奖。投稿给《中国青年报》,人家也选中刊登了我的作品……”

陈吉后来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但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年得到的鼓励,尤其是恩师、已故著名书法家沈觐寿给他的评价:“陈吉……以形神言心迹,舒畅倜傥不羁,多才蕴蓄,故其笔调利落开展,甚得赞赏,诚书如其人也。”

文化一定要精益求精

作为省文化厅分管副厅长,陈吉理所当然关注福建书法界。“下半年我们厅会有个全省书法比赛和大型展览,目前已在筹备。我们欢迎海都报参与。”陈吉说,“我们应该为福建文化界多推人才多出精品多做实事,让更多的福建文化人走向全国。”陈吉的作品很受欢迎,隔三岔五接到陌生人的求购电话,但碍于文化厅副厅长的身份,一向婉言谢绝:“只参展,不卖。”遇上公益项目,他倒乐于奉献作品。

“比如说,给我们写‘文化’两字?”记者顺竿儿敲一笔。陈吉欣然应诺:“可以!”

这边话音刚落,他的司机小郑便忙开了,铺纸供墨试笔,提醒工作人员如何分辨生宣熟宣——看来是做熟做惯的。这陈吉,连司机都被他熏陶得有点文化了。

“文化”这两字,笔画简单,书写易,写好难,看陈吉起笔蘸墨,运笔自如,瞬间写了数张不同风格不同布局的“文化”,记者说很好了很好了,他还不停,直到围观的人突然齐声喊“就这个”,陈吉才停手,自己看看,点头,“这可以。”陈吉说,“书法,一定要精益求精。”他回头看着记者:“今天就要用吗?不急的话,我回头找时间再写给你。”

其实,记者求字,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求证陈吉对文化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你打几分?

陈吉:

福州人,1958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