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吕蕴岚 林丹 王路遥
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理个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今天,许多福州人都会照着民俗去“剃头”。年轻人喜欢时尚新潮的“美发沙龙”,项目繁多,收费不菲,而老年人也自有去处:巷子里的那家老理发店,剃头修面掏耳“老三样”,不过5元8元。
随着城市越来越繁华,传统理发店越来越少,大都隐匿在老街区的街头巷尾或者社区的民居里。它们的店面一般都很小,没什么装修,东西堆放得有些杂乱,店门口甚至没有招牌,全靠街坊邻里间的口碑相传,做熟客生意。理发师也都上了年纪,还保留着用推剪、剃刀、肥皂等为客人理发、修面、刮胡的传统,与其说是在做生意,不如说是两位老朋友在闲谈小聚,顺便理发、刮胡子。
在台江区水巷新村的楼道口,60岁的陈大成就开着这么一个“剃头摊”,一面镜子,一把椅子,一个小柜子,全部的“家当”都在这里了。
老陈的手艺是家传的,十多岁出师,先在公私合营的理发店里工作,退休后放不下老行当,就在家门口开了这个小摊子。这儿只有电源,没有水源,老陈只提供“老三样”服务。老陈干活用的是老式剪刀,咔嚓几声,发线就很整齐,而这样的剪刀现在理发店里的年轻人基本用不了,因为没有像老陈那样从小练出灵活沉稳的手腕。
有一些老顾客“跟”了老陈几十年。随着城市改造,街坊们搬迁到各处居住,但仍有人大老远坐公交车来老陈这儿“报到”。老陈说,这些老顾客也是他坚持开这个小摊子的动力,不想和他们断了联系。“从黑发到白发,都是我给他们理的”。老陈的“老三样”收费8元,一天能有20多位客人。他的剃头摊也算是巷子里的“地标”,邻居们捎个话、寄东西,都很方便。
从老陈的摊子出来拐个弯便到了下杭路,在下杭路和隆平路交界处还有个小理发店,一样没有招牌,店主是70岁的王依姆,在这一带人称“剃头姆”。与老陈相比,她的店面虽然小且杂乱,但胜在有水源,于是她比老陈多了一些业务,收费也便宜。“老三样”5元,染发15元,吸引了许多爱美的老太太。
和这两家无名小店一样,在福州还零星散落着这样的传统理发店,但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干这行学艺很辛苦,又赚不了大钱,我的子孙没有人继承我的手艺。”“剃头姆”说,她既理解儿孙们的选择,又觉得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