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6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福州,才女何在?
村上新书近日出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州,才女何在?

上世纪40年代在仓山淇园,左起立者:张苏铮、叶可羲、陈人哲、刘蘅、王真、王德愔,坐者:薛念娟、王闲
看看她们年轻时的风采。除文中八才女外,何振岱门下还有“八才女十姐妹”之称。左为八才女中的刘蘅,右为十姐妹中的王闲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提起福州女,总有人坏笑说“好男不娶福州女”,其实,福州女并非如此不堪,近日福建省文史馆推出的“福州八才女”系列丛书,就让我们得见福州名媛的真正风采。民国时代的福州八才女,工诗词、精绘画、善抚琴、娴家事、知孝悌,可敬可爱。她们是王德愔、刘蘅、何曦、薛念娟、张苏铮、施秉庄、叶可羲、王真。八才女系列的第一部,是王德愔的《琴寄室诗词》。之后,省文史馆还将陆续推出另外七名才女文集。

福州的“才女集体”

王德愔生于1894年,是八才女中年纪最长的一位,与最小的王真相差十岁。这八位才女都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虽然都未曾留洋,却对旧学一心向往,在她们成年后1930年代,“诗酒追随故老家”(王德愔诗),在民国初年福州一众硕学鸿儒的指导下,她们的诗词文学绘画都各有成就。1942年,八才女的作品结集成16开两大本的《寿香社词钞》油印本刊行,轰动文坛。

福州的才女并非横空出世,且不比名满天下的袁枚女弟子逊色。

在省文史馆出版的《黄任集》第235页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吾闽闺秀多能诗……每宴集,各拈韵刻烛,或遣小婢送诗筒,无不立酬者。女士立坛坫,亦一时韵事也。”黄任去世时是1768年,而袁枚的生卒年是1716—1797年,可见黄任记载的“能诗闺秀”,未必迟于袁枚的女弟子,由于她们多住三坊七巷,人们还把她们归为“光禄坊派”。可见福州出才女,早有传统。

如果说,福州八才女因为前辈闺秀“有所本”,那么,她们成为才女的另一大原因,是遇上了民初兴盛的旧学积淀。1920年,数十福州文人聚集跟从陈衍(著名同光体闽派诗人,主持编修过《福建通志》)学诗,结“说诗”社,每年公祭西湖宛在堂所祀之诗人。诗风之盛至少一直延续到陈衍去世的1937年。整个文化环境培育了她们古典文字的“底气”。

八才女与名师何振岱

这八位才女,遇到了好老师。她们共同的老师是前清举人何振岱(1867—1952年)。何振岱是桐城派古文家,文名素著,是“帝师”陈宝琛专用的代笔人。女弟子叶可羲说他“不独诗文擅长,书画亦臻妙品。又工七弦琴”。当时,在福州,“为人父母皆以子女得附门墙为幸”。对于文儒坊大光里的何振岱故居,叶可羲曾有非常美好的回忆:“负墙红梅两株,花时吹香满庭。诸弟子恒聚杯盘于花前,唱白石道人《暗香》、《疏影》为先生寿。”

八才女都爱重老师:“先生七十四岁之夏,患肺炎疾,女公子与诸女同学,不分昼夜,更番伺疾”,对于如此可爱的八位女弟子,何振岱怎能不悉心传毕生所学?因此,八位才女诗文书画琴样样擅长。

1930年代,这八位才女在福州结成“寿香社”,第一次有了女子诗人团体。何振岱很偏心,做了规定,才女可以随便参加男诗人的集会,男诗人不可以随便参加才女集会。每次集会,所作诗词都会上交老师批改。她们的作品除《寿香社词钞》外,各人另有专集问世。

这八位才女中,王德愔最谦和大度,人称“三姐”,除了诗词,其所绘的扇面亦颇为人称道,她嫁了方姓名医,生活无忧;何羲是何振岱的独生女;文字最好的叶可羲与王真终身未嫁,她们的文字成就也最高,其文集即将出版;施秉庄曾是福州一中教师,40多岁嫁人,旋即赴台;刘蘅是1998年最后一位去世的,活了103岁;薛念娟、张苏铮都做过福州多所女校教师,薛念娟之子即福州人熟悉的陈侣白先生。而张苏铮,据说解放后去了内蒙古,无音讯。文史馆工作人员说,张苏铮有旧集《浣桐书室诗词》,佚失多年,如有知情,敬请联系0591-87603770。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