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聊天室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时值仲春。今日已是二月十三,1000年前的此时,在北宋京城,皇帝家刚刚喝上了今年的第一碗新茶——《西湖志》记载的这桩事,叫“北苑试新”: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一纲新茶,名“北苑”。
生产北苑茶的,就是现在的建瓯。据说,每年惊蛰雷雨时,建瓯那儿都要由地方官员主持,组织千名茶农“喊山”:台上高烧红烛祭茶神,台边击鼓放鞭炮,台下茶农放声喊:“茶发芽!茶发芽!”喊山之后采茶,然后将茶叶碾成粉末,做成茶饼,再由“漕司”派遣进贡。漕司又称转运使,是宋代官职。蔡襄就干过这个职位,而且做得全国闻名。欧阳修在《归田录》里写了蔡襄发明制作的“龙团茶”: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庆历中,蔡(襄)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宋宣和二年,宋徽宗曾经请亲王近臣喝茶,亲自注汤分茶,用的就是这种“龙团茶”。
那时二两金相当于近30两白银,大概能买3亩地了。好奢侈!
这种奢侈,结束在明太祖朱元璋手里。沈德符《万利野获篇》里记载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废止龙团茶饼,“惟芽茶以进”,茶叶不再碾成粉末,而是搓揉焙干为条索,茶饮也从明代开始,由煮茶改为泡茶。
朱元璋是著名节俭的皇帝。当了皇帝后,他在宫中的饮食,每天只早晚两餐,每顿也是一般菜肴,还少不了一道豆腐,每逢初一、十五,才叫厨子弄点牛羊肉,打打牙祭。
做皇帝如此表率,老百姓也得跟风,明初从皇帝到官儿到文人到老百姓,大家都抠着不敢吃,比起现在的“光盘”行动,实在要严格百倍。那时候节俭的全国典型是江西,陆蓉的《菽园杂记》里说,江西人每天一家子开饭,吃第一碗饭时,绝对不许夹菜。吃到第二碗米饭才能夹几筷子配菜,这叫“斋打底”;买点肉吃呢,也喜欢买猪杂内脏,这叫“狗静坐”,因为烹煮后没有骨头可分给家里的看门狗(好可怜的狗狗);就算是祭神的供品,也是从食杂店里花点钱租的,祭过以后还给店里,谁也吃不着,这叫“人没分”——嗯,这种事不能多说,今儿咱们赶紧做俩好菜,好好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