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3版:民生/街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那碗猪血化 40年还是这个味儿
私生子扫墓 想认祖归宗
7岁童喊客人“大猩猩”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4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碗猪血化 40年还是这个味儿
从走街串巷叫卖,到开家小店,他们坚持凌晨去市场买来最新鲜的配料
依嫩捞化大锅的汤料都是最新鲜的
 

开栏的话 酒楼遍地开花,餐桌日益丰富,可你是不是时常在脑海里飘起那么一缕念想:小时候在巷

子口吃的那碗加了咸鱼干的锅边糊现在去哪里吃呢?地道小吃,是童年的回忆,是游子的牵挂,在如今钢筋水泥的城市,却越来越难以寻觅。幸好,在街头巷尾,还有那么几家老店,坚守着老福州小吃的味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老店,就着虾油味的攀讲,品尝悠悠时光熬出的美味。

N栏目主持 吕蕴岚 林丹

猪血一定是取刚刚屠宰的猪的血,罗汉肉必须切成大块,筒骨要选流着骨髓的,加上猪头骨、豆瓣酱等十多样食材,放入直径近1米的大铁锅开始熬汤。深夜2点半,福州台江区学军路上的“林依嫩捞化”就开始忙开了。铁锅中沸腾的汤至少要熬足三个小时,5点半,汤头熬好,那边各种“下水”也洗剥完毕,6点准,当家的陈燕芳打开店门,迎来的是街坊耐不住的等待。

猪血化,是福州老派捞化的代表,滋味全在老汤头上。“林依嫩猪血化”可算是福州“猪血化”历史较为悠久的一家,其汤头的配方,还是林依嫩老人在十多岁学厨艺时,一位老师傅传给他的,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林依嫩学成出师,最初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做着猪血化的买卖。担子的一头是木架灶台加铁锅,另一头是木桌水桶加竹篮,加起来有三四百斤。林依嫩常在澡堂附近转悠,泡温泉出来的街坊和各行各业的贩夫走卒都喜欢吃上一碗。

因为在街头行走的身份再普通不过,林依嫩老人在抗战时期还为地下党传递过重要信息,文件就裹成一团藏在担子里的吹火筒里,这后来也成了老人津津乐道的事。1970年,林依嫩在学军路租下店面,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做起生意。后来,店面由老人的长子林祺麟继承,如今的当家人是老人的孙媳陈燕芳。

传了3代,历经40多年,店面搬迁了七八次,林家坚持只在这条街上做街坊生意。自从林依嫩开了这家店,作为长子的林祺麟夜里一两点就要去市场拿猪血和各种“下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猪血的原味。2004年,林依嫩去世,留下一句“开店容易守店难”,让长子和当时已经接手生意的孙媳陈燕芳要坚持“用好料,不欺客”。

这家店店面破旧狭小,一碗捞化才3元钱,客人可根据喜好再加其他的料,一顿下来最多十几二十元。店里只有4张桌子,每天中午客人爆满,还得在门口再搭4张,仍有许多人站着等位子。也有人劝陈燕芳开分店,陈燕芳和家人都拒绝了,“归根到底就是怕砸了招牌”。

征集令

街头巷尾,总有那么一些“破而牛逼”的小吃店,店面狭小,甚至没有招牌,但食客盈门,历史悠久。这样的老店,承载了街巷的岁月,留住时光的味道。如果您知道有这样的老店,不妨拨打968111向我们推荐噢。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