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4版:莆田/时政
3上一版  下一版4
 
红瓦高墙下的“西洋风”
好天气退场阴雨天上场
城厢景点将连成一片 12条线路任你“游”
莆田三甲医院 首次托管基层医疗机构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4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瓦高墙下的“西洋风”
涵江红砖厝在继承莆仙老民居样式的同时,吸收了西方建筑的风格,使二者特点相得益彰
顺茂隆大宅的基石墙上贴的花格瓷砖来自日本
江口的佘氏六合祖居
楼上中式楼下西式的馨美堂
西洋风格的“六角亭”特别显眼
 

N本报记者 黄凌燕 文/图 通讯员 贾国民

本报讯 上世纪30年代,涵江海运和商贸发达,市场空前繁荣,被誉为“小上海”,造就了一批富商和华侨。他们发家后,在涵江地区兴建的华宅美屋,融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点于一体,既继承了莆仙老民居的样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风格。那一时期的红瓦高墙下,流行着一股西洋风。

昔日商贾豪宅频现西洋元素

许多红砖建筑外表古色古香,内部精雕细琢,细节中混搭西洋元素。据悉,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集中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退休的涵江区首任文管办主任程德鲁说,这类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下洋马兰顺、新桥头馨美堂、后坡顺茂隆三座大宅,堪称全市近现代建筑的精品。

记者看到,顺茂隆大宅采用仙游民居双座九间厢加护厝的传统格局,但护厝二楼护栏采用西洋铁艺装饰。住在大宅内的徐家后人徐志明说,大宅里还有很多当时新潮的构建。环埕院的基石墙上贴的花格瓷砖来自日本,历经70多年风雨,依然色彩光鲜。此前,有日本学者专门前来考察,说这种瓷砖在日本早已断产。

馨美堂底层为西式连续拱门,二楼却是传统中式古建风格。这座名为双层实有4层的大宅把东西方建筑工艺融为一体,目前莆田仅此一座。

马兰顺大宅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传统砖木结构相结合的新型建筑。建造这座大宅的是印尼雅加达归国华侨林天顺。大宅占地两亩多,1933年开始兴建,建筑格式是当时刚流行的双层七间厢回廊式大宅院,大多建材都来自南洋。追求奢华装饰是侨宅建筑的特征,但马兰顺大宅在装饰上更重视展现民族文化内涵。

多处精品侨宅多见海外元素

在华侨较集中的江口、石庭、塘头,随处可见上世纪50年代左右建造的精品侨宅。把当时海外流行的建筑形式“嫁接”到传统中式宅院,在这些侨宅中屡见不鲜。

建于1938年,位于江口镇江口社区的佘氏六合祖居二楼厅木地板上铺着针锦花纹陶砖,廊檐木雕繁复,刻有和平鸽,具有时代特征。在锦江中学有一座1947年印尼吧城华侨捐建的吧城堂。屋顶为八面坡红瓦,四个缺角处又有小屋面,进入门厅后为“凹”字形楼廊月台,后部为舞台,大礼堂呈八角形。整体红砖砌就,红瓦盖顶,雍容华丽,带日本“和式风”样式,又融入我国古建筑歇山顶屋面。

在江口东大村东源自然村,一座传统红砖厝左右两边各连着一座西洋楼风格的“六角亭”,在周边众多古大厝中独树一帜。记者从涵江区文管办了解到,这座大宅建于1925年,整座大厝是上世纪20年代莆田流行的住宅格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已被文物部门登记为文物点,早在2008年就被公布为莆田市近现代优秀建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房屋的建造者是早期出洋经商的华侨姚五哥,而大厝的两座小阁楼又建成六角亭形状,因而这座大宅被称为“五哥六角亭”。

西洋元素证明当时商贸发达

这些富有西洋味的传统老民居是如何建成的?为何集中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缘何流行西洋风?

涵江文管办负责人认为,这些中西合璧老建筑是涵江当时商贸发达、被称为“小上海”的见证,是涵江古镇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实物例证,也是莆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涵江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设计自己的家宅时,把海外流行的建筑式样融入其中,改变原有的平房模式,发展为二层楼或三层楼,外观造型逐渐趋向自由开放。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