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前方特派记者 张伟 包华 周德庆 后方支援记者 江方方 文/图
本报讯 22日,震后第三天,本报前方记者兵分两路,一路向宝兴县城方向进发,一路留在芦山继续采访。13时许,远远看到灵关中学校门时,记者一行人都长舒了一口气。4个小时跋涉,2次突遇塌方,一路碎石袭车,都值了。一车车物资正被陆续送进这个曾经的“孤岛”,乡亲们围坐在大锅大桶旁,喝粥聊天,互相取暖。年轻干部们不眠不休,抢险,联系物资。我们知道,灵关,挺住了!
在灵关镇采访后,记者没做更多停留,16时许,继续向宝兴县城挺进。21时截稿前,后方支援记者接到前方记者的平安信息:我们到了!
挺进灵关镇:一路碎石袭车
上午8时左右,采访车从芦山县出发,行进在往宝兴的210省道,余震不断,这条建在半山腰的道路,勉强容两辆车并行。车身右侧是千仞峭壁,左侧是深深的山谷河流。
车队的速度开始放慢,道路也明显更加颠簸起来。路旁,有专人一动不动,保持仰望姿势,观察着山崖情况;路面上,车队单边放行,等待的人忐忑不安。山顶不断有小石头滚下,砸在采访车车顶。
打开车窗,记者刚想拍一张图片,却被一阵细碎石块裹挟的尘土打在脸上。车旁,不断有人提醒,不要开窗,快速通过。
透过车窗,放眼望去,路旁防撞护栏看不到完整的,一路坑坑洼洼,每隔几米左右,就有被滚落的山石砸毁的痕迹,七八部被泥石流淹没的车辆,有的大货车仅能看到半个车头,还有的私家车成了扁平状,报废在路边。
一路跋涉4个小时,采访车终于到达宝兴县灵关镇。
齐心自救:乡民引山泉,集中食物吃大锅饭
灵关镇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设在灵关派出所和灵关中学两个地方。
在灵关派出所院子外,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米饭的香味。走进院子,一个个子不高、面庞清秀的姑娘,正卖力地挥动着手中的大铁勺,熬制着一锅米粥。腊肉、四季豆,也都被放进米粥里合着煮。
她叫高盟茹,19岁,妹妹在地震中受了重伤,妈妈在医院陪着妹妹,家里剩下她掌勺。她的身旁,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大约70岁,正弓着背坐在一堆碗碟中间不停洗刷,好空出碗筷给要吃饭的人。
灵关镇断水断电已两天,当地人齐心协力,将山上的泉水引了下来,解决了喝水问题。年轻力壮的担任着上山捡废树枝树叶的工作,其他老人则在家生火做饭。
停电后,大家担心食物因天热而腐坏,纷纷主动把冰箱里的食物贡献出来,一顿大锅饭煮熟后,二三十个人聚在一起吃。
姐姐寻亲:帮我找受伤的妹妹
高盟茹希望记者帮忙联系医院,找找她受伤的妹妹。她妹妹高诗琴,今年11岁,在当天地震中受伤严重,是灵关镇第一个被送出去救治的伤员。外面传回的消息说,是被送往芦山救治。可因为家里信号不通,三天过去了,依旧没有妹妹的消息,全家人都很着急。
记者随即与还在芦山的另一路记者联系,让他们前往芦山县人民医院寻找高诗琴的消息。
芦山的记者找到救治高诗琴的成都军区第42医院医疗队,得知昨天早上,高诗琴已转移到成都军区第42医院,在乐山夹江,母亲也陪同前往。高诗琴的肺部和腹部有挫伤,脾破裂,并出现创伤失血性休克,手术已完成。目前,小女孩已脱离生命危险。
从记者电话中获知妹妹的最新情况,高盟茹一家悬了三天的心安了下来。
干部抢险:有限的帐篷床位让给群众
13时30分许,不少村民还在帐篷里午休。灵关中学院子里,却还有人在忙碌着,电话声此起彼伏。
院子里,没有帐篷,只零散地放着几张桌椅。一女子带着疲惫不堪的脸、微肿的双眼、黑色的眼袋,自我介绍说,她叫田仁先,是宝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地震当天,田仁先正在雅安出差,两次大塌方,外围道路堵塞不通,车子开到天全县就无法再前进了,田仁先步行了3小时,才到达当地组织救援。
因为紧张的抢险工作,田仁先已两天没睡,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因为可休息的帐篷和床位有限,需要让给大量的受灾群众救护和休息使用,所以绝大部分的干部连日来都只能像她一样,坐着冷硬的椅子,趴在桌子上休息。为了节约水源,爱美的田仁先已两天没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