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欧阳进权
本报讯 来自湖南的江女士上周末跟几个老乡,到福州市场上看木雕和寿山石雕,结果挑了两天还没买到,她说很多材料不雕反而更有价值。记者获悉,现在雕刻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是雕得好、有特色的作品不多。福州一些从业人员打算呼吁政府提升雕刻人员水平,并倡议节省材料。
过去人们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但是现在有时候原料形态的东西反而更抢手。
记者在木雕产区闽侯上街镇建平村看到,这里云集了几百家工厂和加工作坊,村里有数千名雕工。福建省收藏文化研究会雕刻艺术分会郑会长介绍说,闽侯木雕加工量不少,但有特色的作品不多,而且当地加工的木雕以中低端为主,争夺市场主要靠走量,为了多卖作品,材料浪费严重。
“这样的情况在寿山石领域更明显,总有一天会无石可雕。”福州一专业人士认为,由于寿山石产于福州,市场正在进行“毁石运动”,近20年的开采量超过了历史总和,很多变成了做工粗糙的作品,比如樟林村一整条街都在雕石头,拿得出手的作品寥寥无几。
记者走访市场也留意到,经常有一些雕工太差的印章,被抹掉薄意或被切掉钮头。
福州市标《三山一水》雕塑的作者、福建省艺术馆副研究员程俊华正在写一份提案,希望政府提升从业人员水平,并注重节省材料。
从艺50多年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祖震说:“在当下,很多人内心浮躁,静不下心来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