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马俊杰 文/图
核心提示 一篇报道,一张图片,让莆田一座在建的博物馆引起全国关注,列入“国内个性建筑”。今后,市民能到这座外形似“如意”的博物馆免费看展览,到图书馆免费看书,进剧院观看低价莆仙戏……目前,莆田正围绕“文化莆田”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投入,完善文化公共设施,一项项惠民工程接踵而来,一路走来,总有本报莆田版的关注、报道。
博物馆新馆 未完工就“走红”
荔涵大道绶溪公园内,博物馆新馆已封顶,计划在明年完工并投用。这座周身被绿色安全网密密包围的建筑物,已呈现出它的轮廓,像一柄“绿如意”伫立着。
记者了解到,莆田市博物馆新馆总投资2.7亿元,占地面积23.5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一幢四层主展馆和四层副展馆组成,内设莆田历史陈列馆、莆田民俗陈列馆、妈祖文化陈列馆、莆商奋斗史迹陈列馆、莆田雕刻艺术陈列馆、莆田书画艺术陈列馆、莆田市社会经济建设成就展7个专题陈列展览。
去年12月5日本报P1版报道《莆田“如意”元旦封顶》一文,引全国关注,网络上一篇“国内个性建筑盘点排名”的微博,网友们把莆田“如意”博物馆排在前列。莆田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说,他的很多省外朋友在网上看到报道后,都知道莆田有座“如意”博物馆。新馆尚未完工,就已经先“红”了。这一年来,本报莆田版对莆田文化场馆的关注,还包括在建的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的进展,详细报道一一与市民见面。
低价进剧院 看精品莆仙戏
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以莆仙戏的形式在莆仙大剧院戏剧厅开演,这是莆田开展“千年莆仙戏、文化惠民、周周有戏”公益性低票价演出活动的首场演出。正在看戏的市民说,在剧院看戏与以往在路边看草台戏感觉不一样,服装、道具、舞台都很精美,音响效果也很好,演出质量高,这是莆仙戏发展的进步。
为弘扬莆仙戏优秀传统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莆田以财政补贴、低价售票的方式,让市民观赏莆仙戏名角表演,每年拟定演出60场,每张票价不高于10元,这是莆田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又一项内容。
合理利用古建筑 建“琴棋书画”院
几十套鸡翅木仿古棋桌整齐排列,每张棋桌座无虚席,棋友们沉浸在楚河汉界间的撕杀博弈之中。去年元旦,莆田棋院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清殿西岳殿揭牌成立以来,就成为市民的精神“食堂”。
“这个地方作为棋院太合适了,古香古色,与中国象棋相得益彰。”家住市区梅园路的陈老伯说,棋院让他每天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记者了解到,莆田在不影响三清殿原有文物构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文物加以利用,在西侧西岳殿即福神庙设立莆田棋院,目前还计划在三清殿大殿设立书院,还原古代书院风韵。文物合理利用的不只是三清殿,记者从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局获悉,省级文物古谯楼正在建造莆田传统乐器陈列馆,这座琴院今后将分期分批展示从明朝到上世纪70年代莆田的传统乐器,定期举行艺术沙龙以及传统器乐表演和竞赛。
□新闻链接
涵江红砖厝“小上海”的红楼梦
随着本报跨年度评选“醉美八闽”完美收官,涵江红砖厝以第三的成绩入选“惊艳十佳”。涵江古厝为何那样红?传统老民居为何会有西方元素……4月16日至19日,记者走进涵江一座座“红楼”,本报莆田版推出4篇系列报道,讲述红墙背后的故事。
走进文物新省保
省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名单中,莆田又增8处各具特色的省级文保,其中,埔坪陈氏墓是我省最大的宋墓之一,兴角宫建筑工艺保留唐宋风格,枫林世惠祠存有清雍正和嘉庆年间古牌匾……3月5日至15日,本报莆田版推出8篇系列报道,揭开文物点升级奥秘,让读者大开眼界。
莆田十大姓寻根问祖
去年11月13日至28日,本报莆田版推出10篇系列报道,以姓氏入莆为主题,围绕姓氏源流、入闽派系、世系宗支、文化文迹、族谱名人等方面,全方位介绍莆田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