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陈文浩 林丹 文/图
本报讯 昨日,市区的天空又变得灰蒙蒙的。不少市民很担心,空气质量是不是又变差了?有环保专家表示,市民肉眼所见的灰蒙蒙,主要是雾,而不是霾。
昨日下午2时许,福州一市民经过洪山大桥时,远眺闽江,发现江面雾蒙蒙的,能见度很低。他担心,“PM2.5是否爆表了?”记者随即登上二环路附近的一栋高楼顶层,看到五四北一带的楼房,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有环保专家表示,根据福州市各监测点的空气监测数据,市区的空气质量指数并没有超标。“由于此前连日下雨,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市民肉眼所见的灰蒙蒙,主要是雾,而不是霾”。
记者登录福州环保局网站,发现福州各个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指数,除鼓山监测点外,仍处于良的标准,但已经逼近100,接近轻度污染的临界值。
上述环保专家坦言,随着湿度的改变,烟尘等颗粒物的增多,雾与霾也会转化,变成雾霾混合物。蓝天的守护,空气质量的保持,要靠“天时”,也要靠“人为”。市民需要注意防止扬尘、烟尘、汽车尾气等本地污染源的产生。
□快刀短评
不能沾沾自喜
N林海峰
“福州空气质量全国前列”的漂亮数据,让很多人沾沾自喜。但是,仰望天空,大家却乐不起来了:天还是灰蒙蒙的。
监测数据告诉我们,昨日福州市区的部分监测点,已临近轻度污染标准。专家称,除了“三面环山,空气流通不畅”的地理客观因素外,伸向空气的“黑手”更多是人为污染:比如本报一直穷追猛打的乌贼车、乱烧垃圾、工地裸拆及渣土车滴撒漏扬尘……
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呼吸。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为污染,汇集起来就弄脏了我们的空气,进而弄脏了我们的肺。面对人为污染,我们应人人喊打,相关部门也应坚守打击,不能因为“恶小”,而任其排放。
当然,比起北京、上海,我们的空气的确是好了很多。好生态孕育了福州的好空气,但,这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丰厚的生态遗产,我们必须守护好,决不能守着“全国前列”的排名而沾沾自喜,而懈怠了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