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亭江炮台 亭江炮台位于福州马尾区亭江镇亭头南般村。此炮台与长乐象屿炮台相互呼应、扼守闽江,形成闽江口第二道防线。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始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重修,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年(1886年)两次复修。炮台由主炮台、前沿炮台、临江岸炮台群及山后弹药库组成。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法国侵华舰队在马尾港突袭福建水师后,遇亭江炮台官兵顽强 |
|
 |
福清龙江桥
龙江桥位于福清市海口镇,又称海口桥,横跨龙江下游,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古桥长476米,宽4.50米,是福州地区最长的古代石梁桥,它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四大古桥。 |
|
 |
长乐九头马民居
民居位于长乐市鹤上镇岐阳村福庭自然村,第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大部分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最迟一座竣工于1872年前后。宅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东西宽、南北深各120米,共22座。 |
|
 |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和造像 福州于山上有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60多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乌石山全山遍布摩崖题刻,自唐至清多达200多段。 |
|
 |
罗星塔 罗星塔位于福州马尾港罗星山上,是国际公认的航标,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塔七层八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0米。罗星塔相传为宋代柳七娘所建。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复建。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就在塔下开火,石塔损伤多处。 |
|
 |
林则徐宅与祠 林则徐故居位于福州鼓楼区文藻北路。房子坐北朝南,前临小河,沿河有照墙一道。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回籍养病时居此。林文忠公祠现在是林则徐纪念馆的一部分,位于鼓楼区澳门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林氏后裔及门人集资兴建。 |
|
 |
福建戍守台湾 将士墓群 戍守台湾将士墓群,是轮戍台澎捐躯殉国清军将士的遗骸墓群,分散在全省三个地方,其中之一位于福州马尾区闽安古镇虎头山麓半山与小洋交界处,原名闽安镇虎头山清军义冢,共有清军墓135圹(kuàng)。 |
|
 |
莆田宁海桥 古桥位于莆田涵江与黄石两地交界处,始建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由于溪海在此处汇流,工程十分艰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间六建六圮。桥全长225米,宽5.8米,75块巨大的石梁架在14座船形的桥墩上。每块条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额。 |
|
 |
龙华双塔 龙华双塔位于莆田仙游龙华寺内,北宋大观年间建造,高44.8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倭寇侵犯兴化,把龙华双塔砸得千疮百孔,可是怎么也弄不倒,无奈撤退。谁知,明朝廷后来竟下令拆毁龙华寺和双塔,折卖铜器物料以充国库。至万历年间,仙游县令周铎敦请僧正禄主持龙华寺重建。 |
|
 |
平海天后宫
位于莆田秀屿区,俗称“娘妈宫”,又称“百柱宫”,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建筑占地3300平方米。支撑庙宇大小柱子共108根,宫四周的廊沿压条石为108块,就连天后宫的碑石高也是108寸。据说,这“108”乃取自天干地支中的三十六天星,七十二地煞。 |
|
 |
仙游文庙 仙游文庙是福建省四大文庙之一,始建于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历经60多次修建,最近一次修葺在2009年。文庙坐北朝南,现存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崇勋祠、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总占地约10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