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7版:民生/街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儿行千里 家书上千封
母猫不喂崽街坊来当妈
爱车天天被“洗”车主却不高兴
今天下午婚姻专家坐诊968111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5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行千里 家书上千封

施萍在外地工作时一直跟母亲保持通信,母亲给她的信都保存得很好
 

N栏目主持 吕蕴岚 黄启鹏

母亲已去世十多年,61岁的施萍仍保持着给母亲写信的习惯,信里记录家中琐事,每逢年节家祭,她便把信“烧”给母亲。母亲在时,施萍离家工作了24年,母女俩每月通信四五封。如今,她仍保存着厚厚一叠家书,时常翻看。

小时候从未见过母亲吃饱过

施阿姨是福州人,父亲走时,母亲才30岁出头。为了养活4个儿女,母亲郑锦云到福州印刷厂当工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当时,一家五口挤在一间12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幸好,母亲挺了过来。

施萍记得,母亲从未吃过饱饭,将粮食留给了孩子。姐弟们常常吃了各自的份,又把母亲那份分着吃了。母亲回来,只是微笑着抚摸他们的头说,“妈妈不要紧,你们吃饱就好了”。

母亲的工资有预算邮费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儿女陆续离开家,母亲靠书信和儿女们联系,嘘寒问暖,百般叮嘱。施萍在闽北插队,给母亲写信是她最开心的事,并一直坚持到1994年调回福州。算起来,单单母女之间的通信就有上千封。

信里,母亲从未提过家中难处。那些年,一封信邮费8分,母亲长期拿着29元工资,但都早早留出书信的预算。在离家千里的地方,施萍和兄弟们深深明白“家书抵万金”这句话的涵义。

放不下孩子不愿改嫁

母亲容貌秀美,回福州后不少人想为她做媒,她都说放不下孩子,不愿改嫁。母亲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会早早地准备好线面和鸡蛋。1998年3月,施萍生日,母亲病重,她仍挣扎着下床去买猪蹄煮线面。

3个月后,母亲去世,享年77岁。“母亲苦了一辈子,没享过福就走了,”施萍说,她后来买了大房子,母亲却没能住上一天,这是她无法弥补的遗憾。

□征集令

母亲,世界上最温暖的称呼,无论你身在何处,离家万里,都走不出母亲牵挂的目光。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推出“家中有母爱”系列报道,欢迎您致电968111讲述您和母亲的故事。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