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蔡镇金 张超晖 文/图
梦想关键词:公平正义,平等法律服务
人物名片:王晓榕,福州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律师
本报讯 4月28日一大早,在榕务工人员王珍(化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一席话,让她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
这个电话,是福州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律师王晓榕打来的,她叫王珍当天到法援窗口找她。
王珍,四川达州人,去年5月,她在工地摔伤,在简单支付了医药费和生活费后,用人单位便不再补偿。一年来,王珍无法继续打工,又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直到王晓榕律师打来电话。
上午9时许,王珍夫妇俩牵着小女儿,抱着一大袋材料,来到法律援助窗口。
王晓榕接过材料后,一边整理材料,一边询问案件,还像个医生,仔细查看王珍的伤势。最后,还写了满满两页的笔录。
“接下来,你就只管休息,让我来打理这个案件。”王晓榕说。整个过程不需要一分钱,这让王珍夫妇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这案子已拖了很久,我得尽快帮你们准备仲裁申请书、罗列证据、协助立案。顺利的话,只需同用人单位协商,否则我还要帮你打官司。”说完,王晓榕捧着一大叠材料回家了。
王晓榕律师今年快60岁了,从事法援近30年,2011年,自台江司法局退休后,仍坚持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而这都是无偿服务。
王晓榕说,现在法律援助的覆盖面更广了,只要经济困难并且符合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案件范围,就可以申请法律援助,而以前主要面向盲、聋、哑或未成年人等特定人群。如今援助案件也已不再局限于刑事案件。现在福州189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援助站,90个社团、院校、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成立法律援助站,有一支300多人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
采访中,王晓榕的两部手机频频响起,大多是些困难群体的咨询电话,每个电话,她都耐心解释。她说,现在每年都要接手数十起的法律援助,常常数个案件同时跟踪,案件长的要一两年,这要占据她大半的时间。
“弱势群体得不到法律援助,才会让我感到不安。我希望不论家庭贫富、地位高低,人人都能获得平等法律服务,人人都能感受法律的公平公正。”王晓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