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闽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今后,我会担起两个家的责任”
□锄报台
泉州“康丽公司”产品贴“苏菲”商标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5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后,我会担起两个家的责任”
昨日,记者采访了已在四川与亲生父母重逢的罗刚,他说,过两天就带父母来三明,感谢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
时隔23年,罗刚(右)回到家乡,与亲生父母相拥而泣(图片由孔虹提供)
罗刚的家乡,Google卫星地图上的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姚家坝
 

N本报记者 张志宏 华西都市报记者 徐代军

本报讯 23年前,他被拐卖到福建三明时,只有5岁,18年来,从未断过回老家寻亲的念头。凭着儿时的记忆,他画出家乡的地形图,在众多网友的帮助下,通过“卫星地图”的比对,近日,四川邻水县的罗刚真的找到了家乡,与亲生父母重逢(详见本报昨日A17版)。

“这两天帮父母插秧后,我就带着他们去三明,去见那里的爷爷奶奶。”昨日,罗刚说,今后,四川和三明都有他的家,他会承担起两个家的责任。

家乡的两座桥,始终在他脑中不曾模糊

“被带走的那天,我穿着一件红色的毛衣,毛衣上绣着一只白天鹅,是妈妈为我织的。”这是28岁的罗刚对家乡的记忆,也是他的梦。

昨日上午,记者通过电话和还在四川老家的罗刚取得联系,罗刚说,他被拐卖时只有5岁,“我依稀记着老家的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座桥,但到底是哪就不知道了。”

养父为他取了名字叫罗刚,供他在三明上学,对他非常的关爱。2年后,罗刚的养父母因病去世,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10岁起,每天睡觉前,他都会在脑海里回忆一遍老家的场景,强迫自己记住那一切。

上学、当兵、工作……罗刚渐渐地长大。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想到自己的老家,那两座桥的样子,始终在他脑中不曾模糊。

卫星地图里,终于找到了梦中的桥

“13岁那年,爷爷家房子垮塌,那件红色的毛衣再也找不到了。为此,我伤心了两年。”去年,罗刚凭着记忆,手绘了一张家乡的图画,并在网上发帖求助。同年10月26日,罗刚在“宝贝回家寻子网”上注册登记,发动志愿者帮忙找线索。

今年4月25日晚,一名重庆志愿者给罗刚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城北镇平桥村,有一对夫妇曾经丢了小孩。

罗刚查看了平桥村的照片,觉得很眼熟。于是,罗刚循着网上卫星地图查看,终于在附近一处名为姚家坝的地方,发现了记忆里的两座桥,“啊,就是这里,这里是我的家!”

4月26日,志愿者来到姚家坝,打听得知该村的黄清庸夫妇,23年前丢失了一个儿子。5月3日,罗刚与黄清庸来到重庆的公安部门,申请做了亲子鉴定。5月8日,罗刚接到民警的电话,他就是黄清庸的亲生儿子。

23年守望,父母盼回儿子

罗刚原名叫做黄军,黄清庸夫妇一共有3个子女,罗刚是老大,由于罗刚丢了,他们又收养了一个女儿。

望着坐在一旁的大儿子,黄清庸的妻子代建芳眼里满是泪水,她说,“失踪那年,黄军还未满5岁,正在上幼儿园。”第二天,黄清庸到当地电视台刊登了寻人启事,随后的几个月里,夫妇俩又托亲朋好友帮忙到各地寻找,但没有任何线索。

自从那天以后,黄清庸夫妇的心便被各种可能的想象填充着、煎熬着。“只要一想到儿子丢了,在外面吃不饱穿不暖,我就心如刀割,寝食难安,天天以泪洗面。”代建芳说。

黄清庸说,全国各地电视台只要有寻亲类节目,他们都会带着一丝期待去看,“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都会去试一试。”

一个团圆,两个家庭的幸福

23年的守望,终于让黄清庸夫妇终于盼来了美满的团圆。

5月9日12时30分,罗刚回到了姚家坝,喜庆的鞭炮声让宁静的村庄变得热闹非凡。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罗刚的奶奶和外婆见到他时,都泪如泉涌。妈妈代建芳特意按照福建的习俗,给罗刚下了一碗面,希望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罗刚忍着眼泪把面吃完,连汤都没有剩一口。

“这两天我要帮爸爸妈妈插秧,尽一下儿子的本分。”罗刚说,等家里插秧后,后天,他将带着父母前往福建三明,让父母去看看养育他20多年的爷爷奶奶。罗刚说,重庆和三明都是他的家,他会继续留在三明工作,照顾爷爷奶奶,承担起两个家的责任。

揭秘:幼儿几岁开始有记忆?

罗刚在5岁被拐到福建三明,23年后找到家乡。无独有偶,3岁的漳州男孩李灿尚,被人拐卖至泉州,22年后,他通过发帖求助,找到亲生父母。

一些读者表示,自己根本记不住小时候的事情,他们怎么能记得那么清?对此,幼儿教育专家官兰秀说,当人长到四岁左右,长期记忆系统逐渐健全起,因此,成年人一般能想起三四岁之后的事情,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重要的景物、物件等,更是印象深刻。

 
下一篇4  
 
   
   
   
关闭